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蘭芬(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
新冠疫情持續三年,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其中。從門可羅雀的精裝修餐館到空無一人的影院,從慘淡的“度假黃金周”到盡可能的足不出戶,從居家網課到“云畢業”……“疫情是一種典型的生物安全風險,是牽動全人類共同命運的普世性問題?!敝袊F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楊霄博士的新作《下一場危機》從預見、決策與治理這一專業視角,為我們解答疫情將如何終結,下一場危機將以何種面目出現,應對重大危機該怎么辦等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問題。
楊霄博士近年著有《大國遠謀》和《推演:讓決策更具洞見》,這次的新作是推演三部曲之三。一方面涉及推演領域和形態的延伸,從“紅藍”博弈到應對全球性危機,從對抗性推演到協作性推演的演進。另一方面從中國古典哲學“上醫治未病”中提煉出“預見性治理”理念,是對中國更具包容性和發展性的生物安全觀內涵的深度思考。
他山之石:逼真的劇本,但人生無法彩排。作者從美國2019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全政府疫情危機推演娓娓道來,對于危機可能面臨的困難,如醫療資源的擠兌,應急溝通不暢,學校難以統一開學的時間等具體問題都一一“臨摹”到位,但在指導實踐中卻未發揮任何效用,美國的感染人數和死亡率都遠高于世界平均值。這就像模擬考試中大題都刷到了,老師又講解分析了,正式考試押到原題卻仍答得一塌糊涂,這不得不令人懊惱唏噓。從2001年美國生物安全的“治疫元年”起,美國持續20年之久的前瞻性研究給出的精準預見,卻帶來一敗涂地的治理。作者深刻剖析這出治疫悲劇的原因,禍起“人治”(以慢治快)和“黨爭”(國無衡略)的教訓,值得我們警醒和反思。
現實映照:猴痘逼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新冠疫情仍是世界一些地方的嚴重健康危機,但全球猴痘病毒的爆發促使世衛組織宣布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者在第五章“治疫難題”中總結的關于新冠疫情的疫苗儲備和分配問題,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引發的社會思潮混亂、治理危機中的信息混亂等問題,在近期的猴痘疫情治理中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猴痘蔓延的歐美國家大多數已經開始單方面獲取疫苗和囤積疫苗,并未開展有效的國際合作。自媒體下的社會“聯系更緊密,世界更分裂”,與新冠疫情一樣,在媒體和社交平臺存在大規模散布錯誤信息的行為。對猴痘的污名化會誤導大眾,世衛組織總干事警告:“污名化和歧視可能與任何病毒一樣危險。”
啟發未來:與不確定性共存,我們能否“治于未病”?!皞魅拘灾圃旎靵y,致死率制造恐慌。危機,就是這樣引發的。”新冠疫情陰霾久久未散,顛覆了危機治理,對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造成變革性沖擊。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中,人們不禁會問:為何疫情遲遲未能退去?疫情過后會怎么樣,其“拖尾效應”將對經濟、社會和政治造成何種“漣漪”,社會面將如何修復創傷?下一場危機是什么樣子?應該怎樣建立“管用才是最好的”危機響應準備體系?我們能否“治于未病”,防患于未然?如果你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推薦閱讀本書。
作者以專業的素養、充滿人文關懷與洞察力的文字向讀者呈現了對推演、危機管理、生物安全三個領域的思考,在專業性和可讀性的平衡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比如,在第二章解釋為什么一定周期的隔離是甄別個體是否攜帶病毒的有效方法時,作者用對培養病菌的“容器”進行不斷觀察進行類比,使讀者更易理解。這也從一個側面論證了書中“專業人士的背景與經歷,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其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路徑”的觀點。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是作者在疫情居家期間得以成稿。疫情可能改變我們的通勤方式、交流形式,但對未來人類可能面臨的共同危機該如何更好應對,學者的主動擔當和思考自覺是須臾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