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姚枝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
參加“多邊主義和合作共贏”這一主題的討論,讓我想起了2021年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特別致辭,致辭的題目是《讓多邊主義的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這篇致辭致力于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個困境:沒有多邊主義,人類前行之路將異常艱難,甚至會陷于黑暗之中。我特別注意到,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談到,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要“堅持以國際法則為基礎,不搞唯我獨尊”。我認為這句話直擊當代世界多邊主義存在的核心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理念。我想趁這個機會就多邊主義和國際規則談三點認識。
一、世界各國有共同利益,共同利益需要用國際規則來實現
沒有人會否認世界各國除了各自的自身利益之外,還有著共同的利益,包括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共同防止傳染病危機、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世界秩序。
如果每個國家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能不能自動實現共同利益呢?亞當·斯密說,有一雙“看不見的手”,使得每一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促進了社會利益的實現。現在我們知道,這雙“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機制,而市場其實是有缺陷的。為了彌補市場缺陷,各個國家都需要制定法律法規監管措施等各種規則,以使市場運行能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同樣需要這樣的規則來實現世界整體利益。自由主義者康德也說,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法律,就僅僅蘊含著戰爭,只有各國放棄自己野蠻的自由,適應公開的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實現永久和平。
可見,如果每個國家只注重自身利益,是不能自動實現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的。若想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需要有一套國際規則來支撐。由此也可以看到,國際規則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或者世界整體利益。
二、美國主張的國際規則,忽視他國利益,更忽視世界共同利益
良好的規則有利于實現一個國家的整體利益和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但不是所有的規則都是良好的規則。
在市場經濟中,如果規則制定受利益集團主導,市場就會扭曲,社會整體利益就會受到損害。比如管制俘獲就是典型的例子。受管制產業俘獲政府的監管部門或者立法者,提高產業進入門檻,限制新進入者,以保護已經進入該產業的經營者的壟斷地位。這樣的規則對于社會整體利益是有害的。
在國際上,美國現在主張的國際規則,以實現美國利益為目標,無法實現世界各國共同利益。比如,以意識形態、民主、人權等劃界,將世界人為劃分為兩個或者幾個部分,國際經濟活動在不同部分所受到的約束不一樣,這就是人為阻礙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有效配置,也人為制造國家間沖突,損害世界整體利益。再比如,將國內法凌駕于國際規則之上,以國內法為基礎,單方面對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采取限制甚至制裁措施,以損害他國利益來維護自身利益。還有,以環境保護、勞動保護為由,在國際協定中強制性地大幅度提高新興市場國家的勞動成本和生產成本,損害新興市場的比較優勢,扭曲全球資源配置。更有甚者,拜登政府不再推動市場開放,而以保護其國內工人和提高供應鏈韌性為由,試圖在全球推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措施。可見,美國現在主張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是一種完全不顧世界整體利益和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的秩序,而且不惜損害世界整體利益和他國利益來實現其自身的利益。
世界需要一套新的國際規則,來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三、如何以國際規則實現世界各國共同利益
首先,需要明確國際規則要以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為目標。各國關注本國利益,試圖在國際交往中提升本國利益,這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各國只顧追逐本國利益,世界共同利益就會被忽視,就無法實現。所以,好的國際規則,應該以實現共同利益為目標,并在共同利益的實現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促進各國實現自身的長期利益。
其次,國際規則不能以損害一些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去實現另一些國家的利益。通過國際協定人為大幅度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勞動成本的做法,以國內法為基礎對其他國家單邊加征關稅乃至發起制裁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損人利己,是霸權的表現,不僅損害他國利益,侵蝕世界共同利益,最終也會損害其自身利益。
最后,國際規則應該有足夠的包容性。承認各國的差異,包括文明差異、制度差異和發展程度的差異等等,才能將不同的國家當作一個整體,真正關注到世界共同利益。國際規則的包容性,要求不能以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地緣政治為由,人為劃分國家集團,人為將世界分裂為不同的部分。國際規則的包容性,要求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對發展程度低的國家承擔一定的能力建設責任。國際規則的包容性,要求其規則一定是多邊主義的。只有真正多邊主義的包容性國際規則,才能真正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本文為作者在2022年7月5日召開的“全球發展倡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議程”專題論壇上的發言。論壇由國務院新聞辦和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