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華文明的起源、特質與形態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5·27”重要講話學術研討會綜述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文明與道路工作室
6月25日,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中心、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文史教研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聯合舉辦“中華文明的起源、特質與形態學術研討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全體師生與哲學部、科社部、政法部、黨建部的部分學者,線上線下共80余人參加了會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委委員、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文史部主任李文堂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副主任楊英杰、張軍教授分別作會議主持與總結,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魏靜茹到會致辭,基金會學術部主任劉俊杰參與了會議主持。
研討會現場
李文堂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強調了中華文明起源、特質、形態以及歷史脈絡研究的重要性,這種學術研究有助于我們擺脫西方文明中心主義,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走出來”,把握國家治理體系的內生性演化規律,講清楚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魏靜茹認為,歷史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中國共產黨人理論上的成熟,是建立在對自身道路特殊性的清醒認識基礎上的。今天,對中華文明的特質的深刻認識,同樣將是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基礎。
會議由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江林昌教授作題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中華文明的特質形態》的主題報告。在報告中,江教授系統介紹了百年來中國考古學、歷史學在中國早期文明史研究領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新認識。他指出,經過長期嚴謹的科學探索,當前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已經克服了傳統文獻史料不足帶來的限制,突破了“華夷之辨”固有觀念影響下的“中原文明中心論”,擺脫了近代以來在“疑古”思潮影響下的“東周以上無史論”,以豐富的考古資料與多學科研究成果,完成了老一輩學者們關于“重建中國上古史”的宏愿,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建立起更為科學、準確的歷史脈絡。江教授在報告中還重點介紹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進展情況和研究成果。特別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明確提出了判斷文明起源的中國方案,即: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這為我們進一步科學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構建自主的文明研究學術體系,堅定歷史自信,都有重大意義。
江教授在報告中,進一步從多個維度和視角,深入分析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形態、特質和發展路徑。他提出,中華文明自起源至秦漢,經歷了從不同地域各種文化的“多元并行”,到周邊文化向中原地區匯聚的“多元一體”,再到秦漢統一以后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多元一統”的文明發展進程。在這一進程中,中華文明的一系列特質充分展現:如在生產力方面,中國早期文明史上存在著獨有的玉器時代,以及有別于西方文明特征的青銅時代;在生產關系方面,中國自古就形成了以農牧生產為主,各種產業“分工但不分家”的經濟形態;在上層建筑方面,中華文明基于農牧生產、血緣管理、天地崇拜等經濟社會特征,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家國一體”的群體意識,進而衍生出豐富系統的中國古代文化和價值體系,對中華文明的后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江林昌教授上午2個多小時的報告,引發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者極大的興趣與熱議。當天下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哲學部、政法部的11位專家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進行了專題發言與討論。
哲學部副主任喬清舉教授首先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思想》進行發言,總結了習近平總書記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思想的歷史性內涵、全局性內涵、根本性內涵、戰略性內涵、人類性內涵。他指出,我們應該進一步把文化自信提升為文明自信,用文明復興充實文化復興,堅定文明自信創造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新輝煌。
文史部張宏明副教授以《中國古代的宇宙觀與中華文明起源》為題,探討了中華文明起源中思想觀念的基礎性地位。他認為文明起源除了表現為器物演變、貧富分化及社會復雜化外,思想觀念的肇始也不可忽視;就中國而言,新石器時代各地的相互交往對“禮儀”的起源和發展至關重要,“中國”觀念的確立和認同,宣示了古代宇宙觀意義上的至尊禮儀,是對天地溝通神圣之所的獨占,是多元一體天下秩序的創生,展現出中國文明起源的特質,為馬恩經典文明起源理論補充了中國視角。
文史部馬晨博士則從文明理論切入,以《思與存在:文明開端的自我規定和自我超越》為題,對文明開端的概念和文明開端的意義進行了探討,指出基于不同歷史發展實際的文明開端塑造文明特質,中西文明的差異由此而來,但文明開端也為文明互鑒提供了基礎與可能,只有不斷在文明開端處聆聽文明之音,才能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史部副主任秦露教授做了題為《兩個“天下”的困境:西方文明史觀視域中的中國問題》的報告,通過對西方文明史研究的梳理,總結了西方文明研究的三個階段和主要代表人物,她認為三個階段無論具體結論如何,都是從西方文明自身出發來看待中國,且中國文明始終成為西方文明認識自身及其普世性的挑戰,故而形成無法解決的“兩個天下”的困境。中國自身的文明研究只有建立起文明自覺與主體意識,從中國自身的問題出發,才能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籠罩下的文明比較陷阱。
政法部王若磊教授從中國歷史開端處出發,以《“軸心突破”與中國治理傳統的初形——文明基始的視角》為題,追溯了中國治理傳統的起源,認為三代已經開始形成傳統中國的治理文明體系,殷周之際中華文明產生了超越性突破,宗法封建制、天命觀、禮治、人文主義等成為西周國家的秩序基礎,也由此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本體和元敘事,并對中國治理傳統產生了奠基性和定型化影響。
政法部齊惠副教授的《歷史政治學視角下大一統國家構建》著重從五個方面,即大一統國家構建研究的歷史政治學方法、大一統的內涵要義、大一統國家構建的關鍵要素、大一統國家構建的特征、新型大一統國家構建面臨的問題挑戰,探討了具有五千年歷史傳承的文明型國家的構建問題。
文史部王煦副教授的《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看中華文明的歷史特質》總結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文明特質,如大一統思想、華夷之辨、家國一體等,同時提出了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幾對關系:一是精英和基層的關系;二是多元和一體的關系;三是中華民族發展中源與流的關系。
文史部趙璐璐副教授以《中華文明的天下觀與統一多民族國家思想》為題,探討了中華文明的天下觀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思想的影響,認為早期的天下觀和多民族思想,經過先秦儒家和漢代儒家的吸收繼承與改造,形成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思想,其核心理念主要表現為兼具地域認識與價值認識的“大一統”思想和以文化區別族群的“華夷之辨”思想。
文史部王學斌教授的《文明演進、文化自覺與道路抉擇——于發軔處考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命題之反思、問題之展開、議題之前瞻三部分論述,反思既有歷史結論,從文明演進的角度考察近代以來中西馬的交匯,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常做常新、不斷深入的過程。
文史部張城副教授進行了題為《中國共產黨以新史觀重塑文化自信》的發言,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新史觀立基于唯物史觀,集中闡釋了新史觀的理論特質與豐富內涵,即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觀、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以精神主體性為中心的歷史觀、以文明主體性為中心的歷史觀,進而提出以新史觀重釋中華文明史、厘定文明社會與文明國家的中國方案、貫通“文明與革命”,以此重塑文化自信,引領中華民族走向未來。
文史部田嵩燕教授以《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為題,分析當今西方以及我們自身認識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一些誤區,提出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之間存在的三層張力,認為應從源頭上去認識中華文明,從歷史實踐中討論中華文明核心價值,從而破解今天全人類共同價值建構的困境。
科社部劉晨光教授、謝天博士,黨建部王懂棋教授參與了提問討論。
文史部副主任張軍教授對下午的研討會進行了總結,強調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的相關論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華文明發展的具體歷史實際相結合,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重大創新,在古今對比、中西對比視野下,重講中華文明史,建立中華文明研究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有力支撐。
最后,李文堂教授從兩個研究中心的工作角度,對每位發言人的專題發言進行了精彩回應,對后續深化研究提出要求,指出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研究中心的成立為動員校內外多學科力量研究中國道路的文明根源創造了重要平臺,將有力推動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為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