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學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要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探索創新,增強資本治理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健全事前引導、事中防范、事后監管相銜接的全鏈條資本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從經濟到政治、從實踐到理論,為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指出清晰方向。資本治理效能最主要體現在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調整,而生產力又決定生產關系,因此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目標導向,通過保持總量、優化結構、確保安全等措施,提高資本治理效能。
把握資本促進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三重邏輯
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資本對生產力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可從生產、循環和周期三重邏輯來看。
從生產邏輯看,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在社會生產中,資本同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一樣,都是一種生產要素,可以說,只要還存在社會生產,資本就一直伴隨著而存在。資本還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發揮著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依靠資本的帶動,各類生產要素可以快速集聚、優化配置,進而實現社會生產的目的。
從循環邏輯看,資本貫穿社會再生產全環節。我們可以將社會再生產概括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大環節,資本貫穿社會再生產全環節。在生產環節,資本既是生產要素,又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的紐帶;在分配環節,資本以工資形式呈現,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勞動者通過出賣勞動力而獲得工資報酬;在交換環節,在“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的驅動下,資本承擔著交換的重要媒介,資本的存在使得交換更加便捷;在消費環節,資本表現為貨幣的價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職能,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在資本的作用下消費和生產得以連接。
從周期邏輯看,資本在經濟發展各個階段呈加速運動。經濟具有周期性的規律,資本在不同階段都呈加速運動。在經濟上升周期,資本加速擴張。逐利是資本的天性,當預期經濟從蕭條走向復蘇和繁榮,資本會加大擴張的規模、加快擴張的速度,從利潤率低的部門流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資本加速擴張助推了經濟的復蘇和繁榮,資本也從經濟復蘇和繁榮中逐取了高額利潤。在經濟下降周期,資本加速收縮。當預期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和蕭條,資本出于避險或降低損失的考慮,會加速從各個風險領域撤離,資本加速收縮加劇了經濟衰退和蕭條,當經濟跌入谷底,資本又可以“抄底”,再次逐取高額利潤。
促進資本對生產可能性邊界的突破
經濟學中假設,當資源固定、充分就業、生產技術固定時,某一經濟體存在一條生產可能性邊界,這是資源配置的效率邊界。但如果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可能突破生產可能性邊界。
在數量上,資本可以實現規模擴大。對于一個開放經濟體,通過跨境資本流動,可以實現資本規模的擴大。隨著資本流入,其他生產要素也相繼流入,使得某個經濟體的資源上升,包含資本在內的資源越多,就越容易突破生產可能性邊界。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很好的例證,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大量國際資本流入中國,解決資本短缺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技術、管理等其他生產要素。
在質量上,資本可以助力生產技術突破。經濟增長有賴于技術創新,而這離不開資本運作。資本可表現為金融發展或資本市場發展,其通過提高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緩解信息不對稱等方式,大大降低研發的融資成本,并且隨著數字金融的發展,可以校正傳統金融的錯配問題,引導資本精準流向技術創新領域。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報告顯示,1600-1810年英國的勞動生產率每10年增長約4%,隨著資本帶來的生產技術突破,1810年后勞動生產率每十年增長余約18%,實現了巨大的飛躍。正是在資本的助力下,生產技術不斷突破,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生產可能性邊界也被不斷突破。
在結構上,資本可以推動生產關系調整。資本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推動生產關系調整,包括但不限于制度革命、勞動組織變革、就業崗位變化等。如果調整后的生產關系越來越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那么就可以進一步突破生產可能性邊界。目前,我國有2億左右的靈活就業人員,需要發揮資本調整生產關系的作用,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優化勞動和資本關系,構建多元化的“勞動—資本”共同體。
引導資本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需要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要全面提升資本治理效能,發揮資本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保持總量方面,維持較高水平的資本形成率。從某種程度上看,轉型失敗的國家部分原因在于沒有重視資本的積極作用。中國的資本形成率偏高,遠遠高于各類國家平均水平,超出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資本存量應隨經濟的增長而增長,中國資本存量上升但人均資本存量不足,仍然處于積累和發展的重要階段。盡管中國增長模式正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但考慮到產業鏈價值鏈邁向中高端、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等因素,還有很大的資本缺口,仍有必要維持較高水平的資本形成率,發揮資本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在優化結構方面,引導資本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保持資本總量的同時,重點要優化資本結構,引導資本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資本在多個領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失衡,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充分運用財政、貨幣、產業等宏觀調控政策,抓住資本市場改革機遇,保障資本參與社會分配獲得增殖和發展,引導資本均衡發展,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
在確保安全方面,建立“穿透式”監管機制。由于認識不足、監管缺位,我國一些領域出現資本無序擴張,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要創新監管方式,彌補監管短板,建立“穿透式”監管機制,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具體來說,要對股東實施“穿透式”監管,建立標準化的股權信息披露機制,開展常態化的股權和關聯交易專項檢查整治活動;要對杠桿實施“穿透式”監管,審查大規模資本的并購行為,加強資本擴張的杠桿利用監測;要對業務實施“穿透式”監管,規范各類主體的業務,特別是規范與金融相關的“無照駕駛”行為。當然,對資本進行監管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通過加強監管來提升資本治理效能,最終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