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 沈湘平(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這一重要論斷,既指明了新時代中國哲學強起來的根本標志,也指出了新時代中國哲學強起來的根本任務。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從國家層面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系統安排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正當其時,我們要進一步深入思考,加快建設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增強主體性要注意彰顯全人類的普遍性
增強主體性是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鮮明目標和要求。毋庸置疑,長期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從概念、范疇到研究方法、評價標準乃至整體研究范式有不少都或明或暗地受影響于西方話語,從而成為西方學術的復刻與回聲。因此,“堅持以中國傳統、中國實踐、中國問題作為學術話語建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學術概念,進而形成中國學術范式,這是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主體性的題中之義與必然要求。
從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出發,在“兩個大局”和發展面向未來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背景下,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要注意彰顯普遍性——這種普遍性當然是植根于中國特色的普遍性,而不是所謂西方的普遍性。今天的中國已經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終于趕上了時代且在某些方面已經引領時代。中國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揭示全人類共同價值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超越了民族國家的視野,具有世界歷史的原則高度,代表著人類進步潮流。作為對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反映與智力支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吸收全人類思想文明的精華,必須反映現時代人類的最新實踐,必須解答與中國之問交互強相關的“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特別是在“提煉出具有世界影響的標識性學術概念”、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家文化軟實力時,更要注意以講好世界故事、人類故事的方式同時講好中國故事,在促進人類進步中彪炳中國業績。
在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注重傳統文化及歷史根基的挖掘,這是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主體性極其重要的方式方法。我們必須“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僅要基于民族、國家層面的時代精神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且需要從當今人類生存美好、世界和平發展的高度“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也就是說,我們日益要側重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普遍性、人類性而非純粹地方性、民族性的智慧激活出來。
總之,在增強主體性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多地實現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著建構封閉的純粹地方性知識,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體現出以全部人類文明成果為基礎、面向未來的普遍性內容,努力為人類提供精神文化的公共產品,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中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加強原創性要突出問題導向的實踐性
提升學術原創能力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線,也是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主體性的根本之策。但是,創新不是簡單概念的翻新和理論的凌空高蹈,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也是創新的檢驗標準和最終歸宿,必須突出實踐性以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原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始終是馬克思所說的“由歷史運動產生并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
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對偉大實踐變革中的原創性實踐進行概括和提煉。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以及進入新時代10年來,中國以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奇跡,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闡釋其背后深刻而系統的道理、學理、哲理,將中國人民創新、創造的成果以思想精華的方式凝練出來,以助益于民族復興和奉獻于人類進步,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職責所在。對這些偉大的原創性實踐視而不見、不加研究或者研究不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就會成為了無源之水,就不可能有什么實質意義上的理論創新。同樣,基于普遍性的視角與胸懷,人類一切偉大的創造性實踐變革也都應該成為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加以概括和升華的對象。
另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更要直面中國和全人類當下實踐的大問題,以理論創新直接推動實踐變革。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創新的起點。對于哲學社會科學而言,時代的大問題也是集結號和試金石。哲學社會科學中不同學科角度不同、方陣有異,距離一線具體實踐也遠近不等,但都要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以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實際上也就是實踐之問、實踐創新之問,形成各方輻輳、合力聚焦的態勢,從而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為人類和平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幫助。即便是一些所謂絕學、冷門學科的發展,也不應當只是養在深閨中,更不能滿足于作為觀瞻的景觀,而應該從更高層面著眼于實踐,從人類文明傳承、民族復興、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人民幸福的角度和“計長遠”的高度加以弘揚、光大。
堅持系統觀念要強調共同合作的真誠性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頂層設計已經搞好,行動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齊心合力、通力合作。但在實際工作中,思想與學術的分野、學科及專業間的割裂、學術環節之間的脫節、學者自我封閉等現象還比較普遍地存在。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這一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倡導真誠先于真理的精神,以真誠合作保障公共性的達成,共同鑄就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從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管理角度看,有必要進一步細化有關舉措。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不同學科的合作,包括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合作甚至是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合作,由此還涉及到不同科研院校、不同科研平臺以及不同地方、單位之間的合作甚至是世界性的合作,更不用說同一個一級學科內部不同二級學科之間的合作——但當前的事實往往是即使在這個層面的合作也不夠理想。在這些方面,個體的科研工作者總體力量是很小的,或者說他們的努力應該說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還是需要有體制機制的安排和保障。如何進一步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真正實現以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平臺牽引和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真正保障以最好的資源、條件來確保最佳的陣容實現科研的最大效益,還有不少細致的工作要做。
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亟需走出自我封閉的“小圈子”、走向真誠合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可能靠某個人或某個團隊單打獨斗去完成。在整個系統工程中,有學科分工、領域分工,也有環節分工甚至角度分工,每個學者和團隊都是“因為專業所以卓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自的“片面性”為代價貢獻了某個方面的深刻,最終集體鑄就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偉業。因此,每位學者都應該深刻認識到這一多維一體的本質,正視分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每個學者從自己的角度堅持高度自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決不可以輕視他人的努力。在學術研究中,人各有志也人各有長,或善于致廣大,或長于盡精微;或重在爬梳考據,或偏于義理辭章;或堅守基礎理論之研究,或喜好對策建議之思考,只要目標一致、真誠而發,就要得到尊重,得到真誠對待。學者們不僅應該在科研中加強合作,而且在學術爭鳴中要注意開展理性、健康的學術批評,不宜以自為重而黨同伐異、文人相輕。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