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
實現共同富裕既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當前的緊迫工作。在正確認識這一長期任務的現實緊迫性時,可以將長期與短期、供給側與需求側兩對視角結合起來,從而將長期和中期的增長趨勢、短期和近期的經濟形勢以及共同富裕的遠景目標結合起來,以此避免短期任務與長期目標的優先順序不當。
“長期”“短期”“供給側”“需求側”四個因素交叉形成四種組合,能夠很好地揭示出中國在每一個時期的緊迫性挑戰和長期任務。比如“供給側”與“長期”結合,最典型的就是201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與此相關的是我國經濟遭遇供給側沖擊。就此,黨中央作出新常態的判斷,部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于提高生產率和潛在增長率。這個時期雖然經濟增長減速了,但是仍然實現了自身的合理增長。同時,這個期間沒有遭遇需求側的沖擊,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預期的潛在增長率和后來實現的實際增長率是高度一致的。
再比如“需求側”與“長期”的結合,當下我們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這不僅僅對中國經濟造成短期沖擊,也是一個長期制約。人口轉折點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側制約成為常態。從“需求側”與“短期”沖擊的結合來看,新冠疫情的持續,不僅從供給側傷害了實體經濟,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需求,因此,當前的任務是在保市場主體從而保供給的同時,還要保民生,即保家庭、保居民,保他們的收入和消費,才不會因需求不足影響消費市場,從而保整體經濟的復蘇。
在明確了長短期、供需側結合進行判斷的必要性之后,我們能夠更好地分析和應對新起點上面臨的新挑戰。
首先,隨著人口峰值和更深度老齡化,供給側壓力將加大,潛在增長率下降。人口因素對經濟、社會、民生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將愈發顯現,很可能出現以下的不利現象:如勞動年齡人口加快減少、人口扶養比加速提高,勞動力短缺現象越發嚴重,進而影響人力資本改善、資本回報率和生產率,都產生不利于潛在增長率的效果。
其次,人口負增長的新挑戰在需求側也突顯出來。人口有三種不利于消費的效應,一是人口的總量效應:人口增長消費自然增長,人口負增長則消費增長的可能性就會變小;二是年齡結構效應,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消費傾向都會降低,老齡化的社會不利于消費;三是收入分配效應,高收入群體消費傾向低,低收入人群消費傾向高,但是后者的收入不足。這從理論上給了我們警醒。同時,可以看到幾個市場經濟國家,如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希臘,在人口到達零點進入負增長的同時,消費增長率也隨之下降到很低點。這就警示我們做好充足的準備,要把擴大總需求和需求側改革提上議事日程,置于應有的優先地位。在宏觀戰略上,我們已經有了必要的部署,如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改善收入分配、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等,現在急迫的是在戰術上做出安排。
基于上述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挑戰,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亟待在促進經濟增長和促進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兩方面著力。
第一,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別是促進城鎮化發展,降低農業勞動力比重。在迄今直到2035年的十幾年時間,是一個消除二元結構的機會窗口期。對比高收入國家,我們可以發現,總體上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率更高,農業就業比重都更低,意味著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求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第一是要彌補城鎮化和這些國家的差距;第二是要消除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巨大差距;第三是要進一步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由此,一方面可以增加非農產業的勞動力供給,使得供給側增長能力更強,另一方面增加居民收入,縮小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讓人們進城以后變成居民,切實提高消費水平。消除二元經濟結構是供給側、需求側都可以帶來真金白銀改革紅利的舉措。
第二,改善收入分配。近十幾年我國基尼系數總體呈平緩下降態勢,但總體還是偏高。這意味著縮小收入差距既是緊迫的任務,也是符合一般規律的要求。縮小收入差距也意味著加大再分配力度,擴大社會福利支出。事實上,很多收入差距小的國家,主要是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來降低初次分配后的基尼系數。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可以更好打破基本生活之虞、消費后顧之憂和貧困代際傳遞。這就意味著要擴大政府社會支出,特別是占GDP的比重。根據瓦格納定律,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特別是社會福利支出占GDP比重逐漸提高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放到中國的語境中來看,中國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社會性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都仍然偏低,可以說形成了“雙重缺口”。因此,我們從一般規律和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來看,降低基尼系數、提高人民福祉和擴大消費需求,提高社會福利支出進行再分配的舉措既重要且緊迫。
總體來看,我們應該對我國經濟疫情后復蘇,繼續保持持續增長的后勁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也有物質基礎和底氣不斷加強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做好再分配。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制約主要在需求側,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費的穩定和擴大,是“做大蛋糕”即經濟增長的一個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難以“做大蛋糕”。
【本文系蔡昉教授在首屆“共享與發展·浙大論壇”的主題發言,由光明網記者劉夢甜整理,并經蔡昉教授審定,授權光明網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