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陳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
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期間提出全球發展倡議。這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大公共產品。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也是各國民心所向。作為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2021年全球發展倡議,中國為破解發展難題、解決發展赤字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中國力量:推動國際發展到全球發展新轉變
當前,發展中國家仍然是全球發展問題的“多發地”,在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上面臨嚴峻挑戰。世界銀行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指出,發展中國家“硬著陸”風險上升。不僅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遠未解決,部分國家和地區甚至因疫返貧、因疫生亂,部分發展中國家治理失效增加了全球發展赤字的復雜性。在現有發展框架下,南北合作進展緩慢,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不及承諾數額的一半,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上還遠遠落后于全球步伐。
不僅發展中國家原有發展進程停滯倒退,發達國家也同樣面臨新的發展挑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際社會多年積累的發展成果遭受嚴重侵蝕、發展中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2021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2020年,全球有7.2億至8.11億人面臨饑餓,比2019年增加了約1.61億人,數據表明,在2030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未在既定軌道之上”。世界經濟疫后復蘇步履維艱,部分發達國家通脹水平上升至多年高位,美歐加息給全球經濟帶來滯脹挑戰。發達國家中也有不少民眾生活陷入困境,社會問題頻發。烏克蘭局勢持續動蕩對歐元區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不斷走高,全球供應鏈紊亂加劇。南北各方對于全球發展赤字仍存在認知赤字,割裂的全球意識成為制約全球發展合作的主要障礙。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交織疊加呼喚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根據聯合國《2021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報告》,疫情造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下的17個目標進度放緩,部分領域甚至出現倒退,人類發展指數三十年來首次下降。過去的國際發展機制仍以西方為重心,少數發達國家把持規則制定權和議程設置權。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提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充分展現了中國重視共同發展、推動實現全球發展的堅定決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中國方案:全球發展與“一帶一路”雙倡議齊發力
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全球發展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為全球提供的雙方案,把促進共同發展置于突出位置,形成了新發力點和新結合點。可以看到,全球發展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維度內容高度契合、進程相互對接、平臺相互促進,契合了各自的發展階段和發展任務,符合全球發展規律,是以馬克思主義國際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大國際倡議,為新時代發展合作提供了戰略引領和根本遵循。
在合作理念上,“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等作為理念創新,為新時代發展合作提供了戰略引領和根本遵循。2030年議程是全球193個國家的談判共識,充分表達了世界各國的關心關切,為全球發展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下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提供了共同的話語體系。全球發展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最核心的理念都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將中國的理念與世界的需求相結合。1994年,中國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中第一個發布了本國的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中國21世紀議程》。進入21世紀,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地位沒有改變,急他國之所急、想他國之所想的共情之心沒有改變。全球發展倡議核心是推動共同發展,以發展優先、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行動導向“六個堅持”為內涵,以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利益緊密相連”,最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重點領域上,2030年議程17項目標與“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高度契合,全球發展倡議與2020年聯合國“行動十年”規劃彼此呼應,聚焦減貧脫貧、糧食安全、經濟復蘇、教育衛生等當前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緊迫問題,提供“21世紀的解決方案”。圍繞為什么要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如何發展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雙倡議在重點領域相互促進,共同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通過發揮“一帶一路”倡議重要平臺作用,重點打造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合作建設一項項大手筆重點工程和一個個“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項目,與全球發展倡議一道關注發展中國家發展需求,不斷增強當地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世界銀行《“一帶一路”經濟學》報告預測,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有望幫助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為全球發展合作注入了新動力。
在議程設置上,全球發展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南南合作的主要推動力。一方面,中國將可持續發展具體目標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在重點專項規劃中予以明確和細化,推動可持續發展議程與“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有效對接。大力開展新時代對外援助和國際發展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合作平臺。另一方面,中國與國際和地區組織尤其是聯合國系統攜手合作,《關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諒解備忘錄》《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等文件已經轉化為務實行動,中國還加強同新興市場國家戰略協作,同小島嶼、內陸、最不發達國家發展進程協同。中國已經同世界2/3的國家和1/3的主要國際組織形成了“一帶一路”共識,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的啟動標志著倡議合作機制建設的重要一步。
中國智慧: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
全球發展議程已經進入倒計時,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和169項具體目標必須在2030年之前實現。全球發展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提出、屬于世界,把握全球發展脈搏和迫切需求,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展現出強勁韌性與旺盛活力。全球發展倡議與“一帶一路”進一步實現相互促進、協同增效,需要從三個維度推動落實。
一是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釋放南南合作潛力。在南南合作框架內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尊重發展中國家平等的發展機會和權利。遵循務實合作的行動指南,把握數字經濟、疫苗合作、互聯互通和綠色發展等領域發展機遇,開展聯合自強。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要求發達國家言行一致,支持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轉型。探索新經濟形態和新發展模式,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和社會恢復與發展。
二是聯合發達國家,進一步縮小南北發展鴻溝。2015年7月1日,中國成為經合組織(OECD)發展中心成員。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稱之為“互惠互利、知識共享的歷史性變革機遇”。中國改革開放探索出的“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時發揮了后發優勢與先發優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新興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G20扮演橋梁和紐帶作用。這是“一帶一路”建設主張開發第三方市場的動力。發達國家加速經濟復蘇采取的措施和國際發展承諾將決定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發展道路,直接影響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敦促發達國家落實發展援助承諾,實施負責任宏觀經濟政策,遏制高通脹向全球蔓延,減少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外溢效應。共同反對任何國家和個人搞技術封鎖、科技鴻溝、發展脫鉤,反駁西方對我遏制打壓、攻擊抹黑的同時,推動南北合作和三方合作。
三是加強和發揮聯合國作用,踐行多邊主義。繼續推動聯合國將發展置于議程核心位置,將踐行多邊主義貫穿在國際發展合作的各方面。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反對意識形態劃線和發展問題政治化。堅持國際上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繼續堅持南北合作為主渠道、南南合作為補充的國際發展合作格局,在多邊發展框架下推動和引領全球發展合作的話語體系建設、知識構建、范式研究。推動私營部門、非政府組織、專家智庫、媒體等積極參與落實2030年議程。
總之,通過對發展問題“再聚焦”、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再承諾”、對全球伙伴關系“再提振”、對國際發展合作“再激活”,中國為縮小南北鴻溝、破解發展不平衡提出了“路線圖”,為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加速器”,為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起強大合力。全球發展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不斷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