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趙 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向國際社會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倡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新時代中國外交就是要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命運共同體是小康與大同的結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弘揚。中國傳統的小康社會的核心是美好生活,大同世界的核心是美好世界。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發展是實現美好生活與美好世界的重要基礎。中國高度重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高度重視合作發展,強調“大雁之所以能夠穿越風雨、行穩致遠,關鍵在于其結伴成行,相互借力”。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具有世界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我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中國沒有向國際社會輸出貧困、難民、戰爭等問題,成功解決了發展過程中的難題。今天,中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扎實基礎,有號召力、有吸引力,中國“帶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國際社會包括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欽佩。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與世界的融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等諸多難題和困境,人類社會迫切需要將共同體愿景變為現實,需要“結伴成行,相互借力”。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是相輔相成、同頻共振的關系,是內與外的統籌和統一。“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證明,用“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既能帶動中國經濟內循環,也能帶動世界經濟的大循環。中國內循環的質量越高,對世界經濟的帶動作用就越強、價值就越突出,從而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所有國家、更高質量的發展新生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推進一種或少數文明的單方主張,不是謀求在全球范圍內建設統一的行為體,不是一種制度替代另一種制度、一種文明替代另一種文明,而是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活動中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促進人類社會整體發展。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
堅持獨立自主 堅持胸懷天下
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也是中國外交的基石。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自己來處理;一貫主張各國的事情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世界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商量解決。在國際社會,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平發展道路,到和諧世界理念,再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均體現出獨立自主這一牢固基石、重要原則。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成為他人的附庸。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堅持獨立自主,使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胸懷天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格局,也是中國外交的底色。大道之行,天下為公。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外媒體談及關于中國同世界的關系時表示,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在安全領域,中國是全球維護和平的關鍵力量。積極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派出5萬多人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的聯合國會費占比由20年前的1%增到現在的12.5%、維和預算占比增加到15%,是聯合國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為應對日益緊迫的環境問題,中國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承諾“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在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和災難面前,中國援助從來沒有缺席。中國最早承諾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致力于提高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積極推進藥物、疫苗研發合作,為飽受疫情之苦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希望。中國已宣布支持新冠疫苗知識產權豁免,并呼吁各國通過開展聯合研發、授權生產和技術轉讓等方式進一步加強疫苗產能國際合作,采取切實可行措施提升發展中國家疫苗產能。
堅持敢于斗爭 堅持統一戰線
敢于斗爭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也是中國外交的骨氣。我們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斗爭是不切實際的。當前,國際關系進入“十字路口”,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高呼“本國優先”、紛紛退群以及“拉幫結派”的時候,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在思考“如何讓世界更美好”。美國等西方國家強勢輸出價值觀,組建“國際宗教自由聯盟”,召開“民主峰會”等,人為地撕裂世界;中國則秉持文明互鑒精神,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等,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全球發展倡議,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面對各種各樣的挑釁挑戰,我們也要丟掉幻想、勇于斗爭,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不讓,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國人民任何時候都有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的風骨、氣節、膽魄。
堅持統一戰線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中國外交的張力。團結就是力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大道、走正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拓展,全球伙伴關系體系日臻完善。中國先后提出了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周邊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等,顯示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中國外交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在提高“硬聯通”能力的基礎上提高“軟聯通”、“心聯通”的能力,不僅能夠通路、通電、通水、通氣,更能夠心心相通、廣交朋友。以周邊外交工作為例,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特別強調,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在國際關系中,斗爭是為了團結大多數,是為了維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我們要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處理國際關系中,我們也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努力踐行正確義利觀,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業越來越成為美好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