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姚遙(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在國際發展事業面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召開的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去年,我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吁國際社會關注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緊迫問題。”“中國愿同各方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倡議落地,努力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全球發展倡議”呼吁“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為因應世界變局擘畫了藍圖,為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指明了方向。
為團結各國共同發展注入思想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全球發展倡議”秉承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為團結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注入了強勁的思想動力。
堅持發展優先。倡議首先明確了發展的優先地位,強調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強主要經濟體政策協調,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近年來,整個世界戰亂交織,經濟低迷、地緣動蕩、文明沖突、疫情擴散等危機相互疊加。從大局上看,當今世界出現的各種亂象都是和平與發展這個主題沒有解決好的反映。面對危機和挑戰,中國堅信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持續關注減貧、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等全球發展重點領域,積極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促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倡議突出了發展的目標是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和促進人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了“為什么人、由誰享有”這個發展的根本問題,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也彰顯了“為治之本,務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的中華傳統政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唯有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努力目標,才可能破解各種發展難題、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堅持普惠包容。倡議指明了發展的原則是普惠包容,強調關注發展中國家特殊需求,通過緩債、發展援助等方式支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困難特別大的脆弱國家,著力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面對危機,人類必須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強調普惠包容,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為促進國際發展合作提供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發出了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中心作用的明確信號。中國有倡議,更有行動。為呼吁國際社會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不斷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國方案。“全球發展倡議”不僅廣泛凝聚了國際共識,更有力促進了共同行動,為推進全球發展事業和國際發展合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堅持創新驅動。倡議闡釋了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創新,呼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挖掘疫后經濟增長新動能,攜手實現跨越發展。中國古人強調“惟進取也故日新”。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決定性因素。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一方面有利于增進人類共同財富,另一方面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也必須尋求更好地切分蛋糕的辦法。唯有平衡照顧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才能使全人類都能夠從技術創新中受益。中國已經展開行動,通過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促進數字技術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數字鴻溝”。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倡議描畫了發展的亮點是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呼吁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生產與自然的平衡關系,早在秦代就制定了《田律》。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頭,世界各國都應采取實際行動為大自然守住安全邊界。中國一直主動推進經濟綠色轉型,不斷自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過去十年已淘汰1.2億千瓦煤電落后裝機,不僅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還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積極攜手各國共同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行動導向。倡議歸納了發展的重點是推進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合作,呼吁加大發展資源投入,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合作要“成為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近年來,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提高能效、抗擊疫情等諸多領域制定了行動計劃,致力于將發展共識轉化為務實行動。以抗疫國際合作為例,已向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疫苗。同時,“一帶一路”沿線暫時停工的工程項目陸續復工,為各國戰勝疫情、恢復經濟提供了強大助力。
國際社會重要公共產品和合作平臺
當前,全球發展進程正在遭受嚴重沖擊,南北差距、復蘇分化、發展斷層、技術鴻溝等問題更加突出。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世界新增1億多貧困人口,近8億人生活在饑餓之中,糧食安全、教育、就業、醫藥衛生等民生領域面臨更多困難。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疫返貧、因疫生亂,發達國家也有很多人陷入生活困境,國際社會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重重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吁“跨越發展鴻溝,重振全球發展事業”,再次彰顯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
“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堅持發展優先、以人民為中心等理念主張,就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八大重點領域提出合作設想和方案,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和合作平臺。倡議將著力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為全球發展特別是國際發展合作明確目標、原則和重點領域,推動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挑戰,攜手抓住機遇。
“全球發展倡議”面向全球開放,歡迎各國共同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中特別強調,這個倡議是向全世界開放的公共產品,旨在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倡議旨在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并與共建“一帶一路”、非盟《2063年議程》、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等已有倡議協同增效。倡議通過聯合國、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多邊合作機制、各種區域和次區域平臺凝聚共識,致力于推動實現互聯互通與共同發展,既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自主工業化水平,也助力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投資與就業增長,同時促進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優勢產能、裝備與技術輸出,推動世界經濟脫虛向實,從而最終形成世界各國及其人民合作共贏、命運與共的良性循環。
“全球發展倡議”自提出以后,在國際社會引發強烈反響,迄今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多個國際組織作出明確表態,不僅發展中國家積極支持和呼應倡議,不少發達國家也對倡議表示歡迎,對倡議提出的理念和合作領域表示認同。各方普遍認為,這一重大倡議有助于凝聚全球合力,其所體現的核心理念和具體舉措彰顯了中國在當今世界的道義力量與關鍵角色,愿同中方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倡議落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高度評價“全球發展倡議”,認為其對促進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表示聯合國方面對倡議完全支持,并愿同中方就此加強合作。
不論風吹雨打,人類總是要向前走的。“全球發展倡議”為因應世界變局擘畫了精美藍圖,不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遵循務實合作的行動指南,倡導開放包容的伙伴精神,把促進發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觀政策的突出位置,促進全球均衡發展,為國際發展合作貢獻更多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