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慧(湖南工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正是因為這一偉大革命,實現了中華民族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全面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法治兩者緊密聯系相互促進,改革開放為法治建設提供了豐富實踐基礎,法治保障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完善。進一步來講,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開放,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應盡之責,是改革開放的有效之舉。新時代進一步加強改革開放的法治保障,是全面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必然選擇。
法治規范和引領改革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要用好關鍵這一招,前提在解放思想,根本在制度建設,關鍵在發揮法治的規范引領作用。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堅持法治的規范引領,就是要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
為改革開放指引發展前進的方向。法治的作用首先表現在能確保國家制度的穩定性,維護國家制度的權威性,保障國家制度的可持續性。只有發揮法治對改革開放的規范、引領,才能確保在正確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全面規定了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基本制度、法律原則、活動準則,明確規定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奮斗目標等。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政治建設中的重大決策,必須按照憲法的要求進行。新時代,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也必須符合憲法精神和法律要求,在憲法、法律的指引下進行,這樣確保我國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才能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為改革開放制定嚴密科學的規則體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法律就是國家的最大規矩,它規定了社會主體所必須遵守的規則,既明確了權利的范圍,又界定了義務的邊界。法治為改革開放制定規則體系:前提就是按照法治的規則要求來定向定位改革開放,規范引領改革開放,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理、于理有據,確保改革開放規則體系的嚴密性、科學性;關鍵要堅持改革開放與法治的相統一、相銜接,做到改革和法治互為一體、同步推進,增進法治的輻射力,增強改革的穿透力;重點在善于發揮法治的規范、引領、推動、保障作用,確保改革開放在法治軌道上不偏不倚、行穩致遠;根本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全面加強對改革開放的立法指引和保障。
為改革開放整合資源凝聚力量。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的不竭動力,為確保改革開放深化發展,必須發揮法治整合資源凝聚力量的作用。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資源不斷整合分配、活力不斷釋放的過程,必須依靠法治來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會矛盾。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法治是社會利益最有效的調節機制,是整合社會資源最有效的手段。我國法律既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又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國家在制定實施法律的過程中,能夠按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原則,通過法定的程序最大范圍、最大限度凝聚各種利益訴求,并以法律為準繩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平等保護合法權益。法律在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社會共同遵循的準則,因此法治可以最大限度為改革開放整合資源凝聚力量。
法治布局和發展改革開放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同人民的幸福安康休戚相關。法治是平衡各種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的支撐和保障。新時代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始終將其放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大局中來全面布局、整體謀劃,統籌推進、協調發展。
以法治來凝聚改革開放共識。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必須依靠法治凝聚共識,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手段來推動“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發揮,為改革開放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制度保障。
以法治來推動改革開放的發展。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國家生活方方面面,要全面定位好、布局好、厲行好法治,將法治深入到社會的各個環節,深入到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關鍵在妥善處理好改革開放與法治的關系,要按照改革開放的要求,突出對重大問題、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方面要改革不適應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按照更加科學、更加完善的要求,推動我國的改革開放制度化、規范化。要把我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依法治促進和推動改革開放全面發展。
以法治來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40多年的發展證明,我國改革開放布局科學,發展全面,重點突出,成果豐碩,多頭并進,經驗豐富,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但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改革開放成熟到一定的程度時,就要用制度的形式將其成果固定下來,并通過立法逐步上升為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的法律,使之成為更加穩定、科學、規范的法治體系,將原動力變為牽引力、輻射力、影響力。
法治促進和完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特別需要依靠法治來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只有依靠法治深化改革、推動開放,才能確保改革開放的穩定性、實效性和權威性。新時代我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發揮法治固根本的作用來完善和促進改革開放。新時代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出現了一些難啃的硬骨頭,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來推進。改革就是“破”,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突破各種固化藩籬。只有真刀真槍推進改革,才能有效破除各種弊端;法治則是“立”,“立”的關鍵在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益,在破的基礎上推進立法,通過立法來固根本,從根本上制定有利于改革開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完善和促進改革開放要加強法治自身建設,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發揮法治固根本作用關鍵在依法推進改革,規范改革開放的過程,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凝聚改革開放的共識,才能進一步完善和促進改革開放。
發揮法治穩預期的作用來完善和促進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對改革開放進行了全面的總結部署。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進的磅礴動力。踐行改革開放的總藍圖,必須有步驟、分階段實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再到全面深化。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的轉變,必須充分發揮法治穩預期的作用。只有預期穩定,改革開放才能不斷推進和穩定完善。法治能夠固化改革成果,法治穩預期的作用為完善和促進改革開放提供預期保障。新時期我黨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可以更進一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長期穩定的法治保障。
發揮法治利長遠的作用來完善和促進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策,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為了讓改革開放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必須充分發揮法治利長遠的作用,不斷促進和完善我國的改革開放。立法應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要全方位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將黨的重大決策及時法律化;重要領域立法要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提高立法的針對性,不斷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的立法,提升立法的前瞻性。新時代發揮法治利長遠的作用來完善和促進改革開放,必須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增強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確保改革開放在全面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