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光明網《學習時刻|金句》欄目將全方位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及形勢論斷,約請不同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行深度解讀,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本期金句: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
作者:張二震(南通大學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開放經濟方向首席專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多個國內外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世紀疫情陰霾籠罩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金句”,正是意在表明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鮮明態度。
為何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也名列前茅,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進入新時代,我們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準確判斷國際經濟形勢新變化、深刻把握國內改革發展新要求,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行動,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不斷克服保護主義的困擾,實現了從融入全球化向推動乃至引領全球化的戰略轉型。從努力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到積極參與促進高標準區域經濟一體化;從不斷降低關稅、擴大外資企業市場準入到構建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等對外開放新平臺,從全面實現制造業開放到逐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中國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不斷向制度型開放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形成。
對外開放,什么最重要?貿易。開展對外貿易,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僅能夠獲得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利益,而且能夠促進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獲得范圍經濟利益。出口貿易的發展會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出口產品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收益。比如,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給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促進了共同富裕。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分工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社會財富,通過交換,實現物質福利的增加。國際貿易也是如此。而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市場范圍的大小。企業面對世界市場生產,有著幾乎無限的發展機會。廣東東莞、浙江義烏和蘇南地區的發展,美的、格力、阿里巴巴、紅豆等企業的崛起,就是明證。所以說,貿易的繁榮后面,是產業的集聚發展、城市的興起和人民的富裕。
中國不僅是出口大國,而且是進口大國。通過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彌補了國內資源的不足,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升;通過進口優質高端消費品,彌補了國內供給的不足,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收入不變的假定下,提高了福利水平。中國的巨額進口,也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實現了與世界的互利共贏。通過進口競爭,迫使國內企業盡量采用先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以提高市場競爭力。貿易必然帶來人員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換,通過文明互鑒,對一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進步會產生積極影響,有助于促進人們思想的進步、思維方式的改變和觀念的更新。尤其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孕育出來的精神文明成果,諸如效率觀念、效益觀念、服務觀念、冒險精神、開拓進取精神等,對于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尤為重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膽吸收一切有益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漸擺脫封建的、小生產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縛,拋棄了封閉落后、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精神包袱,在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全面進步。貿易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致被稱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如何依托跨國公司及外資企業等進一步擴大開放?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最重要特征是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生產要素特別是高端創新要素,流向那些投資環境好的國家和地區。什么是好的投資環境?簡言之,就是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程度高,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慣例高度一致的地區。資本流動,尤其是直接投資,不僅僅是資本的轉移,而是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高端要素的“一攬子”流動。外資流入促進經濟發展,產業興旺,商貿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正是廣東、江蘇、福建等沿海利用外資大省的生動現實。跨國公司本土化發展,還會帶動本地配套產業的發展,全面融入國際價值鏈,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增加勞動者收入。外資企業帶來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有助于在高水平競爭中創造價值,實現互利共贏,實現開放條件下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服務業的開放,跨國公司還會把公司總部、營運中心、研發機構等設立在投資國,為引進高端服務業的國家和地區帶來高收入工作崗位,為本土高端人才實現人力資本價值帶來機會,有助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當然,對外開放從來都是雙向的。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中國抓住機遇進行全球布局,充分利用我國市場潛力、建設能力、資本實力,在全球范圍內爭取能源資源和基礎建設項目,收購優質資產、營銷渠道、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吸引高端人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走出去”,在更廣闊的國際市場舞臺上,通過整合全球生產要素進行國際化經營活動,提升創新能力和財富創造力,有些企業則成長為有影響的跨國公司。
對外開放如何帶動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共同富裕?我們首先要從基本理論上弄清楚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能夠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增進社會財富,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民收入基本上實現了同步增長。而對外開放水平越高的區域,經濟增長越快,人民生活越富裕,而且城鄉之間、各種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越小。比如江蘇昆山,包括蘇州,開放程度江蘇省內最高,經濟最發達,居民收入高,而且實現了共同富裕,在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走在了全國前列。而中國相對后發展地區,開放程度也較低。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區域之間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就是開放水平和開放層次的差距。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就必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經驗表明,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很明顯,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盡可能地利用和整合全球創新要素提升我國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克服保護主義和世紀疫情帶來的困擾,堅定不移實行開放式自主創新戰略,通過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開放,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全球創新要素聚集,與我國企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
(海報: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