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嘉寶
北京冬奧會精彩落幕,國際社會攜手“一起向未來”的腳步永不停歇。外界關注到,在這段“冬奧時間”里,中國密集開展數十場主場外交活動,“一帶一路”成為眾多國際政要頻頻提到的關鍵詞——
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表示,“將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期待,“將中吉烏鐵路打造成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旗艦項目”;埃及總統塞西盛贊,“共建‘一帶一路’這一倡議有力推動了埃及經濟建設”……一句句真摯的話語,記錄下中國與世界相知相交的難忘時刻,彰顯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巨大影響力和感召力。
隨著阿根廷近期加入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中國已經同148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個雙邊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的魅力來自何處?時間已經給出答案。自2013年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從藍圖變為現實,從理念變為實踐,結出了互利互惠的累累碩果,為沿線國家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紅利。從連接中國和老撾的中老鐵路,到克羅地亞南部的佩列沙茨跨海大橋;從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電站,到秘魯安第斯山深處的奧永至安博公路項目……“一帶一路”積極對接各國經濟發展需求,為惠及當地民生福祉不斷作出新貢獻。
更難得的是,當人類發展面臨新挑戰、新課題時,“一帶一路”總能順應時代潮流,回應時代呼喚,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旺盛的活力。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健康絲路”為更多人帶來“隧道盡頭的光”;面對數字化發展浪潮,“數字絲路”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注入經濟新活力;面對低碳轉型難題,“綠色絲路”引領國際社會走可持續發展新路;面對發展鴻溝,“減貧之路”分享值得借鑒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一帶一路”始于經濟合作,但不止于經濟,正在日益成為完善全球治理的新平臺。
當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以合作謀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機遇和成果屬于世界。“一帶一路”堅持開放包容,反對封閉排他,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實踐平臺。在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中,容納著不同的制度和文明,沒有意識形態偏見;無論經濟體量大小,每位合作伙伴都是平等的;開展的每項合作,都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對于國際上任何有利于加強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都秉持開放態度,加強相互配合和相互促進。事實一再證明,“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這是“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提供的全球最大公共產品、不斷獲得國際認可和歡迎的重要原因。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后疫情時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必將凝聚起世界各國更廣泛的發展共識,為國際社會早日戰勝疫情、推動經濟復蘇注入更多信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