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 北斗微基站室內混合定位系統、交通綜合運行協調與應急指揮中心、崇禮智慧交通平臺、系列空氣消毒機……近日,一系列高科技產品服務于北京冬奧會的政府決策、城市交通治理、疫情防控等諸多領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前,科技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卡脖子”技術成為大部分國家在實現科技自主創新過程中的重要難題,我國亦是如此。那么,我們該如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對此,我們推出第二篇專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的解讀文章。
Q3:近年來,我國對科技創新工作進行持續謀劃布局,包括提出“揭榜掛帥”“賽馬制”“包干制”等機制。這些政策、機制對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有什么積極作用?
丁明磊:早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可以搞“揭榜掛帥”,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揭榜掛帥”制優勢凸顯,多個疫苗研發團隊揭榜出征,在短時間內拿出成果,解了國家之急和人民之需。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搞“揭榜掛帥”和“賽馬”,就是聚焦重大關鍵問題、國家戰略迫切需求,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需求,面向全社會公平公開競爭,從而選取或整合最優解,實現創新價值最大化。實踐證明,在科研投入上“張榜”,尋找普天之下最有相關才能的人“掛帥”,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和擴大范圍擇優的雙重優越性。
目前,國家在具有戰略性的項目管理上探索新機制,實施“揭榜掛帥”機制,發布87項榜單;支持不同技術路線并行攻關,在關鍵性應急性重大任務中安排“賽馬”攻關項目184個;啟動顛覆性技術專項,積極探索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在80%的重點專項中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具體來看,在不斷完善科技計劃和項目管理新模式方面:
一是深化簡政放權和優化服務,建立了與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凝練科技需求、共同設計研發任務、共同組織項目實施”的機制,對于目標明確、應用亟需、最終用戶明確的重大公關任務試點探索“揭榜掛帥”機制,加大青年科學家項目支持力度,組織開展“減負行動2.0”,充分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二是進一步完善科研項目過程管理,嚴格執行專家抽取環節的監督和保密,實行“掛圖推進”的研發組織模式,探索建立分類評價的考核方式,推廣技術就緒度評審,引入第三方測評機制,積極聯合各方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三是快速響應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緊迫需求,通過“公共安全”重點專項第一時間響應疫情發展,快速部署檢測試劑、抗體藥物、疫苗、ECMO等抗疫技術和產品攻關任務,打破常規立項方式和流程,當天立項當天撥款,有力支撐了疫情防控;相關專項加快相關任務部署和成果對接,參與推進“科技助力經濟2020”專項,推動復工復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要“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要“真研究問題”;“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經費包干制、信用承諾制,做到不論資歷、不設門檻”,等等。這為建立與“揭榜掛帥”和“賽馬”相配套的長效機制,持續發揮好制度的優越性指明方向。
第一,要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要圍繞國家發展和安全重大難題,探索建立多部門、市場和社會多主體共同凝練需求、共同設計任務、共同組織項目的機制。
第二,要真研究問題,要進一步建立科學、公正、公平、公開的遴選標準和方法,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經費包干制、信用承諾制,做到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三,如何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特別是容錯機制。既要遴選出好的團隊,解決“誰能干”的問題,也要對“誰能干好”有合理的預判,發揮好政策紅利。
第四,要實現企業尤其是科技領軍企業在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中參與度和話語權的提升。
第五,要促進產學研協同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強化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產業化統籌布局,形成迅速高效組織“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加快取得一批引領性原始創新成果的機制。
Q4: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繼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自主創新工作力度。這一優勢,可以說是拆解“一劍封喉”,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在您看來,我們應該如何切實用好這一優勢,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丁明磊:舉國體制在我國發展不同階段,會呈現不同的形式,承擔不同的歷史使命,發揮不同的歷史作用。在重大科技攻關上,新型舉國體制強調將政府、市場與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國家要充分發揮好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技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以任務為導向、利益為驅動、項目為紐帶,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構建“政產學研用”協調聯動的創新群落和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推動促進企業成為新型舉國體制的中流砥柱,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20世紀以來,科學理論和技術創新加速融合,形成了“科技-產業-制度創新”的互動發展機制。面對國家戰略任務的“戰時”需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由國家組織、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平,能夠快速形成強大戰斗力、攻克重大科技創新問題、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重大難題的體系化優勢科研隊伍。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時”要按照“四個面向”總體要求,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不斷增強自身創新能力,為國家戰略任務的“戰時”需要打好基礎,在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和重大原始創新效能。對此,一是要切實發揮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在解決重點產業“卡脖子”攻堅體系中的的主體作用;二是要支持一批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創新聯合體建設。
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作用。科技領軍企業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要以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同時,通過給責任、給投入、給機制,要結果、要能力、要未來,促進各種創新要素向科技領軍企業集聚,支持領軍企業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場景應用創新中心,面向中小微企業開放科技設施平臺、數據、技術驗證環境等,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大中小企業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和系統集成。
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面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創新聯合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既需要中小型創新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激發在觸及經濟生活和科學技術最敏感、最前沿的局部和點上的創新活力,更需要綜合實力強、有戰略擔當的科技領軍企業,在重大基礎研究和體系創新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促進產業能力躍升,通過全面鏈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建立可持續的利益機制,構建能夠調動參與各方積極性、創造新價值的新型融合創新組織,推動從分散完成科研項目向提升總體能力轉變。通過建設以科技領軍企業為龍頭,以優秀企業家、戰略科學家為領頭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共同體等新型創新聯合體,探索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解決好戰略必爭的重點產業的卡脖子技術問題。
Q5:核心技術的攻關,關鍵還是要靠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對于引育高質量的科技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您有什么樣的具體建議?
丁明磊:一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新發展理念,建設結構更加合理的人才隊伍,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人才。需要進一步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匯聚更多一流人才參與到創新事業。要圍繞重點領域和方向,吸引和培育領軍人才、青年骨干和研究團隊,建立更具激勵作用的收入分配機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和激勵政策,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同時要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完善激勵與約束并重、分類分級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營造鼓勵潛心研究的制度環境,構建國際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環境,讓中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全球創新創業沃土。
還要善于做“減法”,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不斷完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發現機制,鼓勵科技人員開展重大原創性研究,在重大科技攻關實踐中培育鍛煉人才。可探索重點打造一批專業化程度高,教學環境與產業界實際技術環境無縫鏈接的工程師大學(學院),將學歷和技能教育一體化,規模化培養高級工程師,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團隊,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形成結構合理、多層次梯度的科技人才隊伍結構。
二是將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與一批多層次科創中心建設緊密結合、統籌設計、積極推進。加強國家戰略性科技創新資源布局,促進跨區域整合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構筑融合創新大平臺,讓人才、技術、成果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相融合,與資本、產業有機結合,全方位融入和主動布局全球創新網絡,重新定義中國和世界的創新關聯,面向全球組織資源要素,吸引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資源,提升各類創新主體通過開放知識網絡利用各類創新資源的能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國際融合和不斷攀升。
三是著重在創新人才、創新主體上下功夫。人才是創新的根本,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亟需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匯聚人才、用好人才上下更大的力氣;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亟需在完善企業主導產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和培育產學研用、大中小微企業有機結合的創新集群上下更大的功夫。理順創新鏈條,發揚企業家精神,讓創新道路上的不同人才各展才華,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及政策鏈,讓知識、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各種創新要素資源互聯互通,發揮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以“可控開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
四是更加重視青年人才培養,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使青年科技人才成為科研主力軍和生力軍。世界各國都把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作為重要的戰略選擇。大力加強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是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當前,要培養和造就過硬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立適應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數字轉型的青年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作風學風取得實質性改觀,在重大科技攻關實踐中培育鍛煉人才,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同時要對青年探索、創新給予充分包容,主動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營造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權利公平的人才成長環境。(光明網記者鄭芳芳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