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周江華(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MBA中心副主任、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國務院發布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規劃》以應對新形勢新挑戰,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為目標,內涵非常豐富,涵蓋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多個方面,其中,突出數字要素的重要價值、大力推進數字要素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是數字經濟深化應用、規范發展的重要內容。
充分認識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
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是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8%,國內有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在這一情境下,如何進一步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課題。
《規劃》中將數字要素提升到與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同等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數據要素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即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數字要素有可能改變傳統的生產函數,改寫現有的經濟學理論。與傳統生產要素(資本、人才)和較新的生產要素(技術)相比,數據要素具有不同的價值創造機理。
第一,數字技術可以貫穿研發、生產、流通、服務和消費全流程,優化傳統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推動全價值鏈協同。數據通過多種方式融入其他生產要素后,可以發揮其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隨著數字技術與制造、農業和金融等行業的融合不斷深化,數字要素將進一步深度賦能不同產業,促進各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第二,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直接參與價值創造過程。不同應用場景的海量數據蘊藏了巨大的價值,這些數據經過收集、挖掘和分析后,能夠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形成精準用戶畫像,協助其根據市場需求痛點進行新產品開發,從而實現產品研發與消費端的高效對接,激發更多創新的出現。同時,消費領域與產業領域的數據打通,可以打破不同行業的邊界,實現跨產業互聯,促進不同行業、不同價值鏈的高效協同,推動新商業模式和新業態的涌現。
要使數據要素發揮出上述價值創造機制,為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力,就需要解決數據要素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挑戰,包括:數據交易市場難以培育、數據難以跨平臺共享、數據開發利用程度有待提高等。為此,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完善治理體系,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另一方面,需要促進數據要素與多樣化應用場景的融合,推動數據要素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
關注數據要素特性,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完善數據確權和定價機制。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數據要素最大的特點是虛擬性,難以界定權屬關系、定價機制和交易規則。針對這一特性,政府應該引導市場完善數據確權和定價機制,根據數據要素參與價值創造的不同機制,由市場決定其價值貢獻并確定價格。同時,應該在完善定價體系和標準體系的基礎上,促進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以及企業之間的數據互通,形成完整貫通的數據鏈,打破數據壟斷和信息孤島,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在此基礎上,完善數據要素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價值分配制度,促進數據要素市場交易,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優勢。
加快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數據要素市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質量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數據要素所依托的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關鍵技術的發展都需要高質量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撐。因此,“十四五”期間應該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形成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應提升數據中心跨網絡、跨地域數據交互能力,強化算力統籌和智能調度,為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筑牢數據安全防護墻。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另一個關鍵議題是數據安全問題。隨著數據要素在各行業的滲透率越來越高,數據泄露不僅會影響個人財產安全,更有可能會威脅到國家安全。為此,“十四五”期間應該加強數據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針對數據安全的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促進相關技術應用,為數據要素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應該構建更完善的數據安全監管和風險防范平臺,對數據供應、交易和利用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提高風險管控能力,保障數據交易過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探索多樣化數據利用機制,推動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是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一個重要前提。
在數字產業化方面,應該圍繞數據要素市場及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集成電路、新材料等軟硬件領域的關鍵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數字技術與相關領域的融合創新,加強面向多元化應用場景的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提升數字相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要在數字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發力,加大政府對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及“卡脖子”技術的研發支持,提升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突破芯片、工業軟件等基礎性技術瓶頸。并且,要發揮領軍數字企業的領頭羊作用,培育繁榮有序的數字產業創新生態,圍繞數字要素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在產業數字化方面,需要有效促進數據要素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由于企業作為產業的微觀主體,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引導企業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方面的全流程數據貫通,加快全價值鏈業務協同,圍繞數據要素來分析和發掘發展新價值和新商機。同時,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鼓勵龍頭數字企業開放數字化資源,幫助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而且,還要發揮數據要素的無邊界優勢,以數字技術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平臺的企業協作新機制,以數字要素促進其他生產要素及創新要素的整合共享,構建創新協同、錯位互補的區域數字化生態。
深入開發數字要素的潛力,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不斷開拓數字要素應用場景,推進數字要素賦能的深度和廣度,就能不斷撬動其對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釋放數據的價值,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經濟的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期間,以數據要素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必將為中國經濟插上轉型升級的翅膀,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