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中國國民經濟向著更具韌性、更高質量邁進
——數讀2021年中國經濟運行
作者:梁雙陸(云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
2021年,在繼續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和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演變的形勢下,中國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1%,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這一成績來之相當不易,彰顯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體現了黨中央熟練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戰略定力,充分體現出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2021年面對國內疫情散發的嚴峻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強有力領導下,中國做好精準防控。在全民抗疫中,人民群眾表現出高度自覺和為他人健康自我約束的責任擔當。中國疫情防控的良好態勢和積極成效,是人民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完美詮釋。
8.1%的中高速經濟增長是在疫情影響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實現的,是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更是彰顯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優勢。可以說,2021年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恢復,是在保持改革創新戰略定力中取得的,是持續實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六穩”政策,精準施策全面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中走向更健康的經濟持續恢復;是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下,在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中實現的實體經濟更健康的經濟持續恢復;更是在開放持續擴大,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的經濟持續恢復。
2021年國民經濟是在持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創新要素中恢復的。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持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發揮制度優勢,通過黨中央專項督查、國務院大督查、審計全覆蓋、新發展理念監督考核等制度創新舉措,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落實科研人員減負松綁政策措施,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增強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創新鏈產業鏈加速融合;出臺助力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順暢成果轉化渠道,推動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構建和優化“雙創”發展生態和環境氛圍。通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使創新要素支撐更加堅實,切實提高了經濟質量效益和發展的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中國經濟韌性不斷增強。
2021年中國國民經濟是在結構更加協調均衡中恢復的。從數據來看,2021年中國三次產業更加協調,第一產業增長7.1%,第二產業增長8.2%,第三產業增長8.2%。具體來看,第一產業方面,農牧業生產的穩定,強化了中國經濟持續向好和保障城鄉居民生活需求的根基。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增長2.0%;畜牧業生產穩定增長,豬牛羊禽肉產量增長16.3%,牛奶產量增長7.1%,生豬存欄增長10.5%,能繁殖母豬存欄增長4.0%。第二產業方面,工業生產不是簡單的恢復和復蘇,而是通過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較快增長,推進工業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的持續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長9.6%,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8.2%,裝備制造業增長12.9%,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增長145.6%、44.9%、33.3%、22.3%,反映出工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持續蓄積的良好態勢。第三產業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和城鄉居民升級類消費快速增長,拉動了第三產業較快增長,也更有利于穩定后續市場繁榮的預期。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7.2%,升級類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長14.1%。產業結構在國民經濟持續恢復中優化,將更有利于國內產業鏈供應鏈補齊,以及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
2021年國民經濟是在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中恢復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取決于資源配置效率,在中國實物資本、人力資本持續提高的情況下,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和社會,就是增強社會資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2021年中國聚焦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資密集、資源集中的領域和環節,堅決查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審批、國企改革、公共資源交易、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腐敗問題;將金融反腐和處置金融風險統籌銜接,強化金融領域監管和內部治理;堅決懲處涉黑涉惡“保護傘”;深入推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和國際追逃追贓;深化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瘴痼疾,嚴查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加強對惠民富民、促進共同富裕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強化對鞏固扶貧攻堅政策成果的監督,保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糾治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生態環保、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執法司法等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等等。通過持續反腐敗,既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又進一步降低了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改善了營商環境,維護了市場主體的利益,增強了助企紓困、減稅降費的政策紅利,使中國經濟更健康,韌性更強。
展望2022年,更具韌性的中國經濟必將行穩致遠。中國正在穩宏觀的戰略部署下,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有效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適度超前擴大基礎設施投資,更加有力地推進創新驅動,激發創新要素活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更進一步來看,2022年乃至整個“十四五”時期,在黨中央強有力的帶領下,沿著“穩字當頭”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國經濟將以更堅實的步伐邁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中國經濟結構必將不斷優化均衡,新發展格局將進一步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將深入推進,進而挖掘更多經濟增長潛力,實現新的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