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霞、韓一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
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該規劃是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的具體安排。本次規劃聚焦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明確提出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要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后簡稱農村三產融合)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促進農村三產融合 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農村三產融合指的是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依托,以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及相關組織為主體,通過高新技術對農業產業的滲透、一二三產業間的聯動與延伸、體制機制的創新等多種方式,將資金、技術、人力及其他資源進行跨產業集約化配置,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農業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帶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旨在通過實現農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讓農戶共享增值收益。
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必然產物。農村三產融合是黨和政府在新的歷史階段針對我國“三農”問題所提出的新的發展方向,是在新一輪農業技術革新蓄勢待發、農業組織形式不斷創新、消費需求持續升級等一系列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法律條例等,為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營造出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大力促進了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新興技術革命是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礎。現代信息、生物等高新技術向傳統農業領域的有機滲透,逐步應用于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及銷售的全過程,促使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農業之間邊界逐漸模糊,形成了信息農業和生物農業等新型業態,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目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革命、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革命以及以高鐵為代表的交通運輸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改造著傳統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及其管理方式,新興技術革命積極推動著農村三產融合的產生和發展,為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是促進農村三產融合、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主力軍。與以往以工商資本為主體,由二、三產業向農業滲透,通過整合農業資源來實現產業鏈條縱向擴張做法不同,農村三產融合是以農民及其相關生產經營組織為主體的,具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其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通常是以生產或養殖農畜產品為主業,在一產內部將種、養產業融合在一起,或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融合發展,或通過發展“農家樂”、休閑農業等多種形式實現產業融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村三產融合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成為農民開展日常經營活動的指導者,幫助和指導農戶制定、開展合理的生產經營計劃,另一方面可以在農民與市場的對接過程中起到“橋梁”和“支撐平臺”的作用,把千家萬戶的分散農戶與市場聯系起來,覆蓋到整個農業的生產、流通、分配和銷售的全過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改造升級,逐漸成為促進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主體之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常分布在糧食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他們一般具有較為成熟的產業融合經驗和發展模式,在技術、生產、管理及市場等多方面均具有比較優勢,是促進農村三產融合、快速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最為強大的主體。
以更具體有效的措施推進農村三產融合
雖然目前農村三產融合在實踐中的發展如火如荼,但受制于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從業主體特征、農業技術水平、管理體制、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目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仍然面臨總體層次較低,產業鏈條延伸不足、附加值低、利益聯結機制松散、農業多功能性挖掘不夠,經營主體數量多但規模小、層次低,資源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帶動能力均較為薄弱等問題。同時,人才、資金、土地等關鍵要素瓶頸制約,管理體制僵化、支持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相關軟硬基礎設施建設不適用、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影響了三產融合的深入和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結合現實問題,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特色產業,本文從產業、主體、政府、機制四個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在產業發展方面,繼續深入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增強農業的生產功能,通過培育和建設農產品品牌,深入發掘其品牌價值,實現品牌產品溢價銷售。發展農業的生態功能,提升農業的環保價值,建設現代生態農業,提高農村三產融合層次。重視農業的文化功能,增強農業的觀光價值,結合不同農村地區的資源稟賦和地域特點,發展民俗風情、古宅觀光、休閑農園等旅游模式,提高農業產業資源附加值。
在主體培育方面,繼續鼓勵各類主體加強合作、壯大實力、優勢互補。加強龍頭企業自身建設,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延伸產業鏈,促進上下游龍頭企業強強聯手、合作共贏,整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鼓勵部分進城務工農民工返鄉創業,發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帶動能力,將城鄉、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資源流動鏈接起來。積極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引導合作社聯合發展機制,鼓勵同質或相關的合作社積極溝通整合,在保證一定競爭的前提下實現規模效益,擴大合作社的經濟技術實力。
在政府支持方面,優化營商環境,緩解人、地、錢要素瓶頸制約。完善涉農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稅收政策體系,根據產業融合發展需要適時調整政策優惠力度,保持政策彈性。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創新力度,重點關注金融服務落后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創新,解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充分利用好堅持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農村用地“三權分置”政策,在搞活農地經營權上下功夫。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農業公共服務范疇、補齊農村產業設施短板、完善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和體系建設。
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優化三產融合制度環境。建立適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管理體制,提高多部門間的有效協作。拓寬農業管理的范圍,進一步深入到土地規劃利用、農業教育、科研、推廣、農村發展、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標準、食品安全、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等更加寬泛的涉農領域。賦予農業管理部門有效的管理權力和手段,通過建立起相應的法律依據,使農業管理部門發揮作為權責統一的管理部門的作用,提高管理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