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董天美(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共同富裕作出相關要求,強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按照“十四五”規劃,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一項重大戰略性任務。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在于,既要發展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又要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觀兼顧了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的統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一,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關鍵所在。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將未來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歸結為“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共同富裕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征。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共同富裕是一個反映特定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概念。“共同富裕”中的“共同”說明社會成員對于財富的占有方式,關注社會成員對財富的集體共享,是相對于私有制導致的兩極分化現象而言的,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富裕”則說明社會成員對于財富的占有程度,是相對于貧窮而言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之所以區別于資本主義,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其深刻批判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和經濟社會的巨大不平等,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少數人富裕也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方向,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這個角度說,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本目標。
共同富裕是人民立場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建設、改革時期,都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確定為社會主要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之治”的歷史及實踐(項目號:20AZD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