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作者 劉夢甜)11月27日,首屆“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惠園論壇暨“‘中國之治’及其國際傳播”工作室啟動學術研討會通過線上視頻會議方式在京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承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外交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來自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等國新聞媒體的25名專家學者在線研討。開幕式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中心主任趙鴻燕主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院長,惠園特聘教授戴長征在開幕致辭中對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中心進行了詳細介紹,并指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和國力越來越強,融入全球化進程越來越深,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故事講好,把自己的經驗用外國人聽得懂和整個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來進行構建和傳播。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加速推進,中國的經濟體量、社會發展水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綜合的實力將會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國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形象,文化形象,社會形象,人民的形象還存在諸多誤解。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中國的崛起就是一個融入世界的進程,需要承認世界和被世界承認。
第一單元主題發言由趙鴻燕主持,主題為“傳播學視域下‘中國之治’的國際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李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劉小燕,中國傳媒大學海南國際學院院長趙新利,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副教授王亦高,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研究室主持工作副主任、高級編輯許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音頻節目部副主任、資深翻譯徐揚分別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智慧,中國共產黨對外傳播面臨的難題和挑戰,收集整理好國外相關史料檔案,強化以中國文化為中心面向全球文明交往,近些年對外理論宣講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中國之治”的國際傳播實踐展開了討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副教授,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邱昌情對本單元的專家主題發言進行了評議。
第二單元主題發言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須隆主持,主題是“區域國別研究視域下‘中國之治’的國際傳播”。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論壇》編輯部副主任、《區域與全球發展》編輯部主任張穎,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中國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西亞非洲》編輯部主任詹世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商務漢語基地副主任、副教授郭德玉,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南亞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毛悅從不同國別出發,深入分析了中國在拉美、非洲、印度等地區的傳播現狀與挑戰,并提出了有益的國際傳播發展經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關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副教授,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馮峰對本單元專家的主題發言進行了評議。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副教授,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喬旋主持了第三單元討論。本單元主題是“外交學視域下的‘中國之治’的國際傳播”。外交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夏莉萍,外交學院外交學系副教授梁曉君,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田小惠,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黨外交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宋文龍則聚焦于中非人文交流、國際談判、中國對歐國際傳播、網絡取消文化等具體領域展開了深入討論,努力尋找中國對外傳播的創新路徑和方法。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小鋒進行了總結評議。張小鋒認為,在國際傳播方面,既要陳情又要說理,既要把“中國之治”“中國奇跡”講清楚,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用小切口展現中國的大情懷、大格局、大道理。
據悉,本次研討會是“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惠園論壇、“中國之治”及其國際傳播工作室系列學術研討會的組成部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中心依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兩院平臺”,將在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學領域開展深入研究、提供咨詢分析、完善學科體系,并積極服務于國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