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洋(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馮靖哲(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面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和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場合明確指出當前經濟“要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仡櫢母镩_放四十余年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化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轉機,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在這一實踐進程中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中練就“化危為機”的過硬本領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危機并存的各個重要節點中,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以一系列關鍵性舉措,在打通堵點、攻克難點的同時,開拓局面、探尋新機,練就了領導經濟建設“化危為機”的過硬本領。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為應付“經濟過熱”采取的一系列緊縮投資舉措造成GDP增速驟然下降,黨中央領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擴大各類生產組織經營自主權和提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具體舉措,有力刺激了這一時期的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使緊縮措施退卻之后的國民經濟在很短時間內呈現出強力增長的態勢。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面對“價格闖關”失敗引發的國內經濟震蕩,以及一些西方國家對華經濟制裁的內外壓力,在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改革開放遭受質疑的重大歷史節點,鄧小平發表的“南巡講話”與黨的十四大的勝利召開,堅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方向,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黨中央圍繞吸收引進外資與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為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基本態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世紀90年代末,面對國有企業等存量領域改革引發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激增,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所綜合引致的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黨中央領導推動宏觀經濟政策從“適度從緊”及時轉向“積極有限擴張”。通過推動住房制度改革,在實現住房商品化、市場化的過程中不僅消化了前期過剩的國內基建產能,同時也充分釋放了龐大的國內消費能力,疏通了國民經濟的內循環。與此同時,通過為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大規模外資引入提供優惠政策,推動國內部分地區和行業快速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并依靠發揮比較優勢逐步建立起高度專業化的中間產品市場,為打通國民經濟外循環創造了必要條件。
在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與迅速蔓延的2008-2009年間,面對全球貿易訂單銳減對國內進出口行業的巨大沖擊及由金融危機聯動引發的實體經濟震蕩,黨中央領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實現穩增長、保就業的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通過強有力的逆周期調控,在短期內有效遏制了由前期高速增長迅速滑向斷崖式下跌的發展態勢,不僅對拉動全社會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穩定市場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后續中國經濟在中長期內的“增速換擋”預留了空間和余地。
中國共產黨在“化危為機”中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正是憑借著“化危為機”的過硬本領,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中得以披荊斬棘、不畏風浪,不僅為改革的持續推進與經濟的快速增長保駕護航,更在“化危為機”的過程中成為推動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定海神針”。
經過三十余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急速飛馳的中國經濟在積攢形成龐大體量的背后,暗藏著結構性失衡、創新驅動不足等系統性風險和危機。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經濟發展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的基本特征,作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論斷。
為解決經濟運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明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解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以及金融和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失衡等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對此,黨中央將防控金融風險作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點,堅持以結構性去杠桿為基本思路,著力落實金融改革方案,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金融活動,不斷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逐步健全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在此基礎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得到明顯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效。與此同時,面對前期刺激政策積累形成的債務風險點,黨中央堅持做好去杠桿工作,防控債務風險,通過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要求,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實現了宏觀杠桿率的穩定和逐步下降。此外,面對之前一段時期炒房投機行為的日趨泛濫所引發的房地產泡沫化風險,黨中央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多措并舉控制房地產風險的蔓延擴大。
隨著一系列“化風險”舉措的精準出臺與扎實落地,近年來國民經濟中的主要結構性指標得到明顯改觀,在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的過程中,中國經濟“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的問題正得到實質性改善。
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領導經濟建設“化危為機”的過程中,頂住了近年來經濟持續下行的巨大壓力,在始終保持經濟增長位于合理區間的同時,以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不僅強有力地回應了國內外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也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優異成績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化危為機”中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卓越領導能力。
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化危為機”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過程中所不斷積累的“化危為機”的歷史經驗,充分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領導和駕馭能力越來越強,在化解危機中持續推動經濟穩定增長的能力日益提升。
一是堅持黨對經濟建設工作的領導,不斷改善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堅持黨對經濟建設的領導,不是要求黨在經濟工作領域事無巨細、包打天下,關鍵的落腳點在于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建立并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不斷提高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權主要表現在綜合研判經濟形勢、科學謀劃頂層設計、確定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要求,以及對重大生產力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進行系統規劃等。其中,以“五年規劃”為代表的中長期規劃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路線圖,就是按照在工程設計中構建四梁八柱的形式,明確黨在一定階段和時期內領導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確保各項經濟工作按照既定的軌道推進,最大限度避免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與此同時,通過定期召開工作會議,針對經濟發展大局大勢進行分析研判,特別是圍繞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發展成立的各種“領導小組”和“專項小組”,能夠在最大限度地發揮黨領導經濟工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的同時,充分確保相機抉擇、專事專辦,保證黨在領導經濟建設中始終處于定基調、把方向、謀大局、促改革的高位。
二是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決定力量,在尊重人民意愿和首創精神的基礎上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得以在領導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化危為機”,關鍵在于黨始終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立黨宗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黨的群眾路線,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無論是解決溫飽問題,還是穩定物價水平;無論是促進就業創業,還是保障改善民生,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作為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價值指向,真正意義上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得以不斷凝聚人民群眾的磅礴偉力。與此同時,在領導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善于從廣大基層汲取智慧,在問計于民中得計于民,不斷破解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難題。
三是堅持在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動黨的經濟理論創新。堅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牢牢把握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及其變化,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一中心,聯系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把脈經濟規律,是中國共產黨得以在領導經濟建設中“化危為機”的重要經驗。正是認識到經濟發展是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相對于特定時期內的高速增長而言,周期性的起伏漲落是經濟發展的常態,中國共產黨得以在“?!薄皺C”并存的局面下審時度勢謀篇布局,在準確研判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及時作出調整,通過科學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和戰略贏得主動。與此同時,面對政府與市場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以及在領導經濟建設中遇到的新事物和新現象,中國共產黨善于在“邊干邊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推進理論提升,以系統化的理論成果作為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實踐指南,從而使與時俱進的經濟理論的創新成為“化危為機”的制勝法寶。
四是堅持把經濟改革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增強韌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所取得的一系列顯著成就,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領導經濟領域各項體制機制改革的穩步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經濟改革,實質是通過變革現有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和環節,打通經濟運行的堵點、解決經濟發展的難點,化解已經顯現激化或正在潛伏醞釀的各種風險點。因此,改革絕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問題倒逼”的權宜之計,而是在領導經濟建設通盤全局中推動實現“化危為機”的關鍵一招。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領域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是使日趨成熟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國民經濟遭受諸如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強力沖擊時,能夠承載住更大壓力,真正以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集中發揮彰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人民至上’價值及其實踐研究”(20ZDA0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