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著力強化成果高質量供給與轉化應用?!兑庖姟窞閳猿终_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創新科技成果評價方式指明了方向??萍汲晒u價有怎樣的重要意義?當前我們需要構建什么樣的科技成果評價標準?科技成果評價要“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對此,多位專家分享了他們的思考,探討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技成果評價標準。
科技成果評價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具有導向作用
李閩榕(中智科學技術評價中心理事長):
科技成果評價是對科技創新成果的衡量和認定,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具有導向作用,是推動國家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推進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和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了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科技成果實現高效轉化,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活力,我國在建立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方面進行了的深入的實踐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研究和建立科研成果評價標準,需要把握好幾個重要方向:
首先是要深入認識和把握創新本質。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本質上是創新思維的外化、物化,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構建科學的科技成果標準體系,需要能夠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其次是深刻把握創新現狀和創新能力的關系。科技創新能力是創新主體在某一科學技術領域具備發明創新的綜合實力,在宏觀層面表現為一個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對創新資源的吸引力和創新空間的擴張力。建立科研成果評價標準,必須要正確認識創新主體的創新現狀,構建重在提升創新能力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體系。再者要把握和處理好簡便操作與客觀評價的關系。構建客觀科學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要在以已有的客觀數據為主體的基礎上,盡可能多使用客觀統計數據。在客觀統計數據確實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問卷調查法等作為輔助,但要把握好這類數據的使用比重。同時要重視增強標準應用的簡便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還要科學把握科研成果的特性與共性的關系,盡可能構建能夠較為廣泛實用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體系。世界上雖然不存在單一完美的評價方法,但不同學科、不同產業領域科技成果在科學價值、經濟價值、技術價值等方面有許多共性,要借鑒共性、挖掘特性,盡可能構建起能夠廣泛適用的科技成果評價標準體系。
聚焦現實,放眼國際,構建系統、專業、公正、包容、全球化的科研成果評價路線圖
吳維海(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院長):
當前我國科學技術成果評價范圍包括基礎性的研究成果、應用性的研究成果和軟科學研究成果三大類??茖W技術成果評價以鼓勵創新、加快人才培養、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為導向,以科學價值和技術水平、市場前景為特點,行為主體包括委托方、受托方、被評價方。科學技術的經濟評價是重要內容,包括收益法、成本法、市場法三個方法。我們對科學技術成果評價的方法也借鑒了國際經驗,采用了包括實地調研法、專家打分法、縱橫比較法、標桿分析法等。要構建系統性、專業性、公正性、包容性、全球化的科研成果評價路線圖,個人認為要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及標準化的難點,進行評價標準的體系建設。圍繞科技研發的短板,制定針對性的、典型性的策略,貫徹落實《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等相關政策文件,研究優化評價標準及體系,加強標準科技創新的互動,將標準研究、評價體系、成果認證等納入國家科技計劃,爭取財政支持范圍,將各項標準和評價機制作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標,完善科研成果應用與成果報告等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化、產業化、規范化。
第二,聚焦經濟民生短板,謀劃重點科技項目與評價標準化建設。抓住重大的核心技術公關與成果應用,謀劃科技成果研發與評價體系,圍繞核心的基礎零部件、傳感器、關鍵技術材料、先進技術瓶頸,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技術與標準的研制,推動國家政策、行業投資和科研經費向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民生短板聚集,通過科學、公正的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推動科研成果的突破。
第三,聚焦行業重大問題的缺陷,修訂完善科研成果的管理辦法和細則。借鑒各國的先進經驗,采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從評價政策、評價方法、評價人員、評價過程、評價質量、評價監督和評價獎懲等方面,制定更加細化、公開、獨立運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我們評價的科學性、獨立性和公正性、權威性、開放性。同時建立健全完善產業創新鏈的下游政策制定及相關政策的互動機制,體現政府對原始創新經費的傾向及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來糾正和解決科研評價成果的誤區和短板。
第四,聚焦評價能力的提升和專業團隊、科研體系的建設。當前,科技評價體系、團隊、方法尚不完善,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協會與企業的作用,繼續實行標準化體系改革,汲取社團、行業、企業的經驗,發揮政府引導及監督作用,建立國家認可的機制,探索完善市場與發展的組合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勵力度,鼓勵更多人才、資金和資源進入成果評價領域。
第五,構建國際標準和全球聯盟。加強科技成果評價是國際性的戰略工作,具有提升我國科技競爭能力的重大導航作用。推動區域性標準和全球標準的建設,要圍繞國際、國內兩條主線,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多邊等標準一體化和評價互認為主要標準,建立標準成果評價體系,設立全球標準化組織和中國評價技術聯盟。
健全完善多元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要用對、用好第三方評價
張玲玲(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引導規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評價。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專業化評估機構等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到底怎么發揮?我們講到第三方評價。第一方評價是指由科技項目的承擔方組織的自我評價,特點是被考核對象容易陷入“自我裁判”的沖突。第二方評價是指科技項目承擔方的相關方所做的評價。第三方評價是獨立于科技項目相關方的社會主體進行的評價,優點是具有獨立性、專業性、程序性,有助于阻礙其他因素對評價的不當干預。有基礎研究成果,以同行評議為主的應用類研究成果更加適宜引入第三方評價。
在現行的評價模式中,有兩個典型的案例,一個是青島,政府通過建立政府、行業、評價機構、科技評估師四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評價組織體系,通過出政策、建體系、搭平臺、促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還有江蘇,通過轉換過去由政府主管部門對科技成果進行鑒定的做法改由第三方科技評價,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當前第三方評價面臨的困難,主要是缺乏完善的保障措施或法律法規來保證第三方整體的獨立性、公正性。這就需要從兩方面進行完善,一方面要強化科技成果評價立法、明晰評價參與主體權責,厘清第三方主體資質標準;另一方面是出臺指導性科技評價規范,細化評估程序,理順內部和外部監督程序。
(本文摘編自專家在“科技成果評價高層論壇”上的發言,內容有刪減,光明網記者徐倩陽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