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高瑩
8月23—24日,“百年變局下的中國與歐洲”學術研討會暨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成立40周年會議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孔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靈桂出席會議。
會議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朱高磊/攝
為對歐政策提供學術支撐
謝伏瞻指出,1981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的前身西歐研究所正式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家專門從事當代西歐問題研究的國家級學術機構。40年來,歐洲研究所堅持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密切跟蹤歐洲發展進程,不斷完善學科布局,構建起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國際關系等為基本框架的學科體系,培養出一支政治過硬、學風優良、業務精湛的專業人才隊伍,為黨和國家制定對歐戰略與政策提供了學術支撐,成為我國對歐傳播中國倡議、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的排頭兵。
謝伏瞻強調,廣大歐洲問題研究者要深刻把握形勢變化,強化問題意識,及時總結中歐發展的深度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和學術創新,為推動中國歐洲研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自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貫穿到研究工作的各領域、全過程,推出有獨創性的研究成果,使中國歐洲研究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要心懷“國之大者”,立足中國實際,始終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緊貼黨中央決策需求,把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相融合,促進中國歐洲研究不斷出思想、出理論、出對策;要加快話語體系建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向歐洲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擴大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學術話語權;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人才體系,形成優秀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為新時代中國歐洲研究提供人才支撐。
孔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的發展同中歐關系發展一路相伴,碩果累累。在歷任所領導和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歐洲研究所始終聚焦變化中的歐洲,不斷優化研究機構和人員配置,既折射了研究對象復雜多元的特性,同時也體現了中國歐洲研究重點突出、兼顧整體的特點。當前,國際形勢特別是歐洲格局的急劇深刻變化、中歐關系中出現的許多前所未有的復雜因素,迫切需要歐洲問題研究者提出對現實的深刻客觀分析和對前景的嚴謹前瞻研判,提出統籌全局、務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希望歐洲研究所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所繼續發揮國家隊作用,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王靈桂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提出四點要求。一是始終注重加強基礎研究。要發揚優良傳統,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韌勁,繼續在國別研究、區域研究上下大功夫、苦功夫、笨功夫,夯實研究能力的基礎。二是始終注重學術成果的轉化。要繼續突出戰略研究、縱深研究,加強預判性、儲備性研究,以富有深刻洞見、獨特創見、戰略遠見的研究成果,做黨和國家對歐工作的“瞭望者”。三是始終注重服務黨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要繼續發揮對歐研究主平臺的作用,致力于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和對外話語體系構建,積極回應國際社會關切,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四是繼續弘揚傳承創新和實干巧干精神。要注重深入調查研究,強化聯合研究,繼續有效對接決策部門,堅持決策需求導向,實現供需所適、良性互動。
在多邊主義框架下加強合作
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中國與歐洲作為兩大市場、兩大力量,雙方關系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各種挑戰。中歐關系將向何處去?如何正確看待相互差異,理性處理彼此分歧?如何排除來自第三方的干擾?圍繞這些問題,與會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
近年來,在國際局勢深刻變化和內部危機的推動下,歐盟提出了“戰略自主”愿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認為,歐洲戰略自主的實質是將歐洲一體化向深處推進。過去70年來,歐洲充分享受了一體化紅利,通過區域合作扭轉了走向衰落的發展趨勢,維護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和權益。然而經過歐債危機、難民危機、新冠肺炎疫情,歐洲經濟受到極大沖擊,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民粹主義高漲,以上因素促使歐洲領導人不得不對一體化進行話語重構,而戰略自主就是對歐洲一體化的新包裝、新敘事。
“政治光譜的多元化,是目前歐洲面臨的最大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朔表示,在新媒體帶來的去中心化影響下,歐洲的傳統政黨正在面臨合法性的喪失。他認為,歐洲內部的政治分化將加劇外交利己主義,會給中歐關系帶來更多挑戰。這需要各位專家學者以更具包容性的胸懷和外交智慧去看待中歐關系,妥善管控分歧。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歐仍在多邊主義框架下有著廣泛共識,存在廣闊合作空間。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表示,中國和歐洲都堅守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反對單邊主義。雙方應在氣候變化、抗擊疫情、數字治理等領域加強多邊主義合作,把多邊主義精神、價值觀轉化變為具體的外交實踐,共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動中國歐洲研究向縱深發展
中國發展需要準確評估國際環境形勢,也需要借鑒國外經驗。在此方面,以歐洲研究為代表的國際問題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主任、學部委員周弘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歐洲研究必須發展學科工具,并綜合使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從而實現對歐洲復雜現象的深入解讀。研究人員須臾不能忘記從事研究的初心和使命,須臾不能忘記需要繼續完善學科工具和研究方法,須臾不能忘記將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追求真知作為立身之本。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談到,歐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區別于其他區域和國別。歐洲不等于歐盟,歐洲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的利益各不相同又相互作用和聯系,其對華政策的共同點和差異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中歐多邊和雙邊關系的復雜性。因此,中國歐洲研究需要加強針對性,朝著精細化方向發展。
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國歐洲學會聯合主辦。中國前駐英國大使馬振崗,中國前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等出席會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研究機構與高校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會研討。(高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