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張秀閣(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兩個一百年目標”交匯時期黨情國情,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刻闡述。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和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在黨的全部活動中的系統運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在黨的百年歷程中發揮了獨特的歷史性作用。梳理群眾路線的演進歷程,總結群眾路線的歷史經驗,對于奪取新的偉大勝利,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黨的群眾路線的百年演進
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黨的群眾路線始終貫穿其中。我們黨不僅在指導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而且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歷史充分證明,能否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只要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能夠無往而不勝。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特別注重堅持群眾路線,使革命力量由小變大、由弱變強。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強調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廣大的群眾中去,都必須是不離開群眾的,這對建黨初期工農運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因為深入到了廣大工農群眾之中,我們黨才能夠掀起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在中央蘇區時期,我們黨把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落到實處。毛澤東同志指出,要從群眾生活的細微之處著手,解決群眾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他強調,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容更加完善,在方式、方法上不斷創新,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加成熟,從而使我們黨成為全民族反侵略戰爭的中流砥柱。1943年,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進行了概括:“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表明黨的群眾路線在理論上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科學的思想體系。黨的七大把“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確立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同時黨章把黨的群眾路線定位為“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正是我們黨對群眾路線進行了成熟的概括,并轉化為全黨的自覺行動,我們才能夠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我們黨執政后,群眾路線作為黨的革命傳統和政治優勢,繼續得到堅持和發展。黨的八大通過黨的章程首次寫入“群眾路線”,進一步提高了群眾路線的重要地位。在黨的八大《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鄧小平分析了群眾路線面臨的兩種嚴重情況:一是官僚主義,二是宗派主義。他提出黨必須經常進行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斗爭,經常警戒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對于各級組織如何貫徹群眾路線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論述表明我們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在群眾工作的實踐中作出了新的探索。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得到恢復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群眾路線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恢復。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群眾的實踐智慧,將“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我們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不斷深化,并體現在黨的指導思想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強調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堅持和發展了群眾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并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群眾路線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全局出發,把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把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建設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群眾工作開創了新局面、形成了新格局。
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群眾工作,黨的十八大召開后,我們黨開展的第一次全黨集中學習教育,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我們黨開展的第一次全黨集中學習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目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各種學習教育,使黨員干部把群眾路線真正裝到心里去,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
“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這些重要論述,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新時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進一步升華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深刻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的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
總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獨特創造,使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形態具有無限的生命活力。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結合不同歷史階段的任務、特點及要求,代表、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過程。
二、群眾路線百年演進的經驗啟示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困難,從弱小走向強大,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第一,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的科學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創新性發展。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對群眾路線的內涵、意義、踐行路徑等作出了新的論述,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
第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政治優勢。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是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得到檢驗的經驗總結,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必然邏輯,反映了黨對自身建設認識的深化,體現了黨對國家治理認識的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永恒課題。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百年大黨,特別是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最厚重的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黨的使命之所在、價值之所在、生命之所在。
第三,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勝利的重要法寶。馬克.塞爾登在《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一書中,將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延安道路”的基本經驗歸結為群眾路線和民眾動員。回顧黨成立100年來的發展歷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黨的群眾路線得到有效執行,黨所領導的事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和敵人,并得以順利發展。黨100年的光輝歷史,就是一部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和帶領群眾,共同為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懈奮斗不斷勝利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密切聯系群眾,這就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戰勝各種困難的制勝法寶。
第四,群眾路線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金鑰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明確提出“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因此,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制度建構的人民立場,即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通過完善制度,保證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保證人民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是全面貫徹群眾路線的制度保障。可見,國家治理體系的實踐正是貫徹了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才能展現出如此巨大的制度優勢,才能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從而進一步堅定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和信心。
【本文是2020年度天津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人民觀研究”(項目編號:TJKS20XSX-021)之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