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陳?。ㄖ袊嗣翊髮W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經過多年的迅猛發展,自媒體行業已與傳統媒體并肩,構成社會預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平臺。社會公眾能否通過自媒體準確認知宏觀經濟形勢,已成為“穩預期”的關鍵一環。筆者認為,圍繞宏觀經濟相關議題,當前自媒體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四大偏誤,包括樣本選擇偏誤、“沉默的大多數”效應、理性碎片化和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社會公眾對宏觀經濟的感知和判斷。更重要的是,通過擠壓政策空間,這些偏誤可能迫使宏觀經濟政策偏離最優均衡位置,進而產生更廣泛的風險沖擊。有鑒于此,在當前中國經濟金融內外形勢趨于復雜之際,應盡快完善對自媒體的法律監管體系和行業引導機制,將預期管理主動延伸至自媒體平臺,以維護市場的有效性和穩定性。自媒體發展與四大偏誤
偏誤一:“100000+”與樣板選擇偏誤。當前,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普遍以流量為基礎,文章閱讀量升破“100000+”,成為眾多自媒體的奮斗目標?;谶@一目標導向,當自媒體涉足宏觀經濟問題時,樣本選擇偏誤容易在三個層面迅速凸顯。
第一,“幸存者偏誤”。由于“稀缺”“驚奇”是吸引眼球的不二法則,自媒體本能地傾向于盯住極端現象和事件,這導致能夠進入自媒體視野的樣本,往往是通過“獵奇”濾鏡篩選后的幸存者,長尾性有余、普遍性不足,難以代表宏觀經濟的整體趨勢。
第二,單一樣本重復化。根據學理,科學有效的統計推斷要求樣本相互獨立。在自媒體世界中,一旦某篇文章成為爆款,大量相似的文章就會跟風而至,集中對某一個事件進行反復報道、解析,而極少有文章能夠在熱潮之下,冷靜地去分析同領域那些平平無奇、沒有“熱炒”潛質的其他樣本。因此,這樣的海量自媒體文章涌入讀者生活,使其誤以為進行了大樣本統計推斷,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將單一或高度相關的樣本重復了無數次,破壞了樣本獨立性。這樣的文章越多,越容易導致讀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第三,樣本虛假化。規范的經濟學分析和嚴肅的媒體報道,應當標明每一處數據和資料來源,使得所有樣本和論據可追溯、可復核,才能支撐起論點的合理性。但這一規范往往在自媒體世界被忽視。例如,眾多“爆款”的自媒體文章,論據動輒源于“我有一個朋友”“我朋友的朋友見過”這種論據,在討論生活、娛樂等領域時無傷大雅,但在宏觀經濟的嚴肅討論中根本無法立足。
偏誤二:點贊留言與“沉默的大多數”。與傳統紙質、電視媒體不同,自媒體文章發布后,可以獲得讀者實時的點贊和留言。這些讀者顯性化的反饋,也成為了自媒體內容的關鍵部分。尤其是當讀者反饋呈現明顯支持(反對)立場時,會增強部分讀者甚至作者自身對文章內容的認可度(反對度)。但事實上,這一機制很可能會觸發“沉默的大多數”偏誤。即針對某一話題,積極參與自媒體互動的人群,可能具有特定的階層、立場、價值觀念等結構性特征,并不能代表其他沒有發聲的社會群體的態度。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根據社會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理論,對于已發生的事情,受害者比受益者更愿意發聲;對于未發生的事情,人們更關注風險而非收益。因此,相較于肯定現狀、樂觀積極的文章,不滿現狀、擔憂未來的自媒體文章,將天然地獲得更多的點贊和支持留言,并影響更多原本持有中立態度的讀者。由此,自媒體和讀者的互動更容易形成“負能量”循環,并進一步產生“沉默的螺旋”效應。即如果人們發現某種觀點受到歡迎,就會積極加入這一陣營;如果發現某一觀點少人贊同,即使自己內心支持這一觀點,也為避免受到別人抨擊而默不作聲。如此,負面觀點的聲勢將“滾雪球”式地擴大,進而扭曲整個社會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感知。
偏誤三:閱讀碎片化與理性碎片化。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閱讀,是自媒體在娛樂、休閑、生活等領域服務讀者的蜜糖,然而碎片化的閱讀,在三個層面與宏觀經濟分析的本性相沖突。
第一,宏觀經濟分析需要逐層深入、漫長而嚴密的邏輯鏈條。這一邏輯鏈條,通常難以在碎片化的閱讀中展現。因此,需要人為跳過一些枯燥的、絲絲入扣的推導步驟,為讀者呈現更為簡潔的版本,而這也為非理性的論斷留出了操作空間。在“跳步驟”的過程中,部分自媒體作者囿于自身水平,發生邏輯漏洞而不自知。更有一部分自媒體作者,故意利用“跳步驟”的空間,進行概念偷換、因果倒置、以偏概全、以相關關系代替因果關系等典型的邏輯詭辯,“強行”論證其觀點,甚至出現先有論點、后強扭邏輯和論據的情況。
第二,宏觀經濟分析需要體系化的知識基礎,并盡力摒棄情感因素的干擾。由此,即使宏觀經濟分析為碎片化閱讀縮減了篇幅,也會由于信息量過大而讀得“太累”,因為沒有情感跌宕而讀得“無趣”。因此,為了優化閱讀體驗,部分自媒體作者會悄悄以情感宣泄代替理性推導,以直觀判斷代替客觀分析,以極端觀點代替中立權衡。
第三,“劣幣驅逐良幣”。正如前兩點所述,對較多的讀者而言,在碎片化閱讀的模式下,相比于優質嚴肅的宏觀經濟分析,劣質的分析可能反而具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在此誘惑之下,讀者往往會忽視兩者的質量差異,從而導致劣質文章將優質文章逐步擠出自媒體渠道。
偏誤四:精準推送與刻板印象。以上三種偏誤主要著眼于單篇自媒體文章,如果放眼連續的自媒體信息流,那么偏誤將進一步升級。根據傳播學理論,人們通常存在“刻板印象”的非理性特征:一旦對某類事物產生特定認知,就會沿循這種認知去理解這一類事物,而難以接納原有認知之外的觀點。當前,自媒體平臺廣泛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讀者習慣進行捕捉和畫像,進而據此進行精準推送,將從技術層面上進一步增強“刻板印象”效應。例如,對于包含A、B兩個立場的事件,當一名讀者連續閱讀若干篇持有A立場的文章后,大數據技術會識別這一信號,進一步為該讀者推送更多相同立場的文章。由此,讀者雖然自以為進行了大量、廣泛的閱讀,但是始終無法接觸到B立場的觀點,只能不斷強化對A立場的支持。在宏觀經濟領域,對于個人而言,這一機制導致讀者更加難以擺脫“刻板印象”,削弱了“兼聽則明”的可能性。對于社會而言,這導致不同立場、不同陣營的人群變得較難接觸、分析和理解其他立場、陣營的觀點,容易破壞社會進行理性討論、謀求共識合作的基礎。
正視自媒體偏誤,優化“穩預期”管理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預期”將是中國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支撐,也有助于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信心。社會公眾能否通過自媒體準確認知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已成為當前“穩預期”的關鍵一環。為糾正自媒體可能帶來的公眾認知偏誤,并避免相應的宏觀政策偏移,可探索嘗試以下一些做法和措施:
在監管機構層面,將預期管理主動延伸至自媒體平臺,逐步完善對自媒體的行業引導機制,讓專業化、理性化的聲音更加接近基層民眾。
在行業生態層面,加快建立和完善自媒體職業倫理共同體,以平臺、自媒體機構、職業媒體人為基礎,協商共建一種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倫理空間,一套持久穩定、能夠融合媒介產業屬性和公共屬性的倫理觀、行為準則和懲戒機制。
在金融機構層面,市場悲觀情緒超調必然伴生資產定價偏誤,從而產生套利契機。金融機構如能借助專業化的投研體系,保持自身理性把握套利機會,不僅能夠為自身帶來利潤,也有助于糾正市場情緒和彌合定價偏誤,為維護市場有效性和穩定性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