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7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勾勒藍圖。《意見》包括8個部分共25條內容,其中第三部分特別強調要“堅持協調發展,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同性”。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對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中部地區發展“痛點”:不平衡問題緩解,不充分現象需要重視
在判斷一個地區發展是否不平衡時,我們首先需要理清楚如何理解不平衡。現在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出現的現代經濟發展模式,在空間的體現上就是省會及核心大城市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科技研發、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引領作用,尤其是消費性服務業更是具備數量多、質量高、多樣性強等鮮明特征。由此,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經濟發展機遇和人口向著省會及核心大城市集聚的情況。我國中部地區當下的發展路徑亦是如此,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同樣表現出了人口流向更發達地區的情況。很多人將這種現象理解為不平衡發展。事實上,這是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的,也契合當下多地政府所推動的“強省會戰略”。更進一步來說,所謂不平衡應該更多地去看城市和城市之間人均GDP的差距,而安徽、湖北、河南等地近年來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城市和城市之間人均GDP差距的縮小,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經濟發展機遇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周邊地區集聚的現象,無需過于擔心。
從不充分發展的角度來講,中部地區有兩個關鍵“痛點”,一是在觀念方面,當前普遍把區域的充分發展理解為資源的均勻分布,這就導致一些明顯地理位置偏遠且遠離港口、交通設施較差、人口持續流出的地方往往無視自身“先天”條件,都將發展的目光聚集在制造業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業園空置、投資低效率等現象。二是在各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高效集聚,特別是城市群內部一體化發展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對此,各地特別是人口流出較為明顯的地區,應該更加注重如何在體制機制上順應新的發展趨勢,找到新的發展動力和自己的比較優勢,推動符合當地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最終實現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事實上,部分中部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好的趨勢,如鄭州、武漢、長沙、合肥甚至一些非省會城市如蕪湖等地,就充分發揮區位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勢,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等方面表現得可圈可點;再如山西等地在旅游業方面發展非常迅猛,由旅游業所延伸出來的一些第三產業如文創業等發展勢頭也良好。由此來看,中部地區只要能夠找到不同城市的比較優勢來強化自己的強項,就必然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中部地區發展“潛力點”:交通運輸、科教等方面具備一定優勢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地區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更加鞏固,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科教實力顯著增強,這些未來仍然可以繼續成為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
以此次《意見》所提出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為例。長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發展潛力在于其航運條件。當今大船時代,長江在可以走大船的內河航運方面“一枝獨秀”。再加上其在陸上的鐵路、公路,以及航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優勢,故而整個長江中游城市群能夠借助自身綜合的運輸優勢來大力發展制造業,尤其是面向出口的制造業。事實上,以武漢、長沙等為中心的中小城市已經借助運輸優勢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另一個潛力點則在于創新研發優勢和人才優勢。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特別是武漢,云集了數量龐大的優質高校,這就意味著這里在創新研發和人才培養方面極具優勢,進而意味著這些優勢對于推動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換代、現代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甚至文化創意行業的快速發展,具有強大的動能。
中原城市群的主要優勢則在于鐵路及公路交通,能夠有效助力于城市間的產業集聚。以鄭州為例,《意見》提出要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而鄭州歷來都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被稱為中國鐵路的“心臟”,京港高鐵、徐蘭高鐵兩條高鐵大動脈交匯于此,高鐵直達城市數量超過160個。同時,鄭州還是我國公路運輸的中心城市,鄭州機場的貨運量也居于全球機場50強。交通方面的優勢,極大地促進了鄭州的發展。2020年,鄭州市GDP達到12003億元,同比增長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規模在中部地區僅次于武漢和長沙。在中原城市群發展方面,近期還有一個方面值得關注,即文化產業,尤其是河南從年初的《唐宮夜宴》到中國風舞蹈視頻《洛神水賦》,“國潮”文化作品頻頻“破圈”,如果河南能夠抓住這一機遇,在文化產業上面實現更大突破,必將能夠通過文化賦能當地產業尤其是文旅產業的發展。
中部地區發展“著力點”:借力優勢產業,分階段實現省際及城市群之間協調發展
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后,城市群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產業結構能夠互補,產業發展過程中各城市相互分工又協調發展。對此,需要更進一步在城市群內部分階段打通生產要素暢通循環的體制機制堵點。
第一階段需要打通省內生產要素的內循環。要根據各地實際條件制定不同的招商引資政策、設置不同的經濟總量和稅收增長要求等,尤其是要讓外圍城市摒棄一味追求經濟總量增長的發展目標,更多承擔起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功能。而后,一方面通過外圍城市人口適當轉移到省會及核心大城市以享受更多的就業機會、收入增長機會和更高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將省會及核心大城市所獲得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成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包括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適當共享給外圍城市。總的來說,要通過省會及核心大城市的發展引領省內其他地方共同發展,進而實現省內一體化發展。
第二階段要在省內一體化的基礎上實現跨省一體化發展。當下,中國的城市群發展過程中,省際邊界對于經濟一體化仍然有著相對嚴重的制約作用。我們要真正實現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政策體系等方面的城市群一體化,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干預,進一步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可以探索建立跨省際行政邊界的協調機構,也可以嘗試設立城市群發展基金等方式。
必須要注意的是,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間并不是完全相互獨立的。城市群內部的緊密連接度相對來說會高一些,但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相互分工、協調合作。以中部地區為例,河南緊靠京津冀,湖南緊鄰粵港澳,安徽合肥、蕪湖等地同時還屬于長三角的一部分。那么,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中部地區的這些地方就應該分別發揮地理位置優勢、運輸優勢、航運優勢等,各自去跟緊鄰的其他區域重大戰略實現更進一步的合作,讓自身一些明顯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借助其他區域重大戰略的優勢,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如完全成長于安徽本地的科大訊飛,可嘗試在上海這樣一個創新優勢較為明顯的地方,建立研發和制造基地,通過區域與區域合作,形成高質量的發展態勢;再如長沙在餐飲方面發展優勢極其明顯,品牌如文和友、茶顏悅色等在深圳所設立的分店發展前景十分良好,可以此為范例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總而言之,無論是中部地區還是各大區域重大戰略都不能夠固步自封,不能把城市群理解為僅僅是內部的“抱團取暖”,而應該在內部“抱團取暖”的基礎上,進一步秉著“一體化”的理念,將內部優勢產業、元素延伸到其他區域,不斷加強不同城市群之間的合作。如此,中國這盤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大棋才能夠下得更加精彩。
(光明網記者鄭芳芳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