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許昕(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工業大學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精心組織黨史主題出版物的出版發行,發揮互聯網在黨史宣傳中的重要作用。這為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實際工作中,思政課教師要從“什么是”“為什么要”“怎么做”三個方面推進創新“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模式,發揮互聯網在黨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正確認識“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模式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網以開放、快捷、共享和多元化的優勢蓬勃發展,“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模式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對“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的認識還需要不斷深化。
是融合不是疊加。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近幾年,新聞媒體在融合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績。但是,從總體上看,發展還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只是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簡單嫁接,“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沒有實現融合。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也正如此,它不是將黨史與互聯網簡單疊加,而是運用辯證思維,根據互聯網的特點,選擇恰當的網絡載體,量體裁衣,實現互聯網和黨史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手段,復原影像資料,再現革命英雄的動人風采,重溫激動人心的勝利時刻,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可以搭建“云課堂”“雨課堂”“慕課”推廣金牌課程,讓黨史學習教育“動”起來;可以借助VR、大銀幕、5D技術,營造聲光影音一體的氛圍,讓黨史學習教育“亮”起來;可以采用快閃、微電影、微視頻等手段,把舞臺留給青年學生,讓黨史學習教育“潮”起來。
是優化不是替代。“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不是拋棄傳統線下黨史學習的模式,而是將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與新媒體的快捷性、生動性、共享性優化組合,把報紙、報刊數字化的同時大力建設主流網站、公眾號、視頻號等智能終端,既發揮傳統媒體深度報道的優勢,又發揮新媒體快捷、海量、共享的特點,線上線下聯動,提升黨史宣傳的影響力。“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模式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精準分析受眾的特點、需求,靶向宣傳,增強黨史宣傳的針對性,用互聯網優化傳統媒體、發展融媒體,打好組合拳,構建同心圓。
“互聯網+”應用于黨史學習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自帶網絡基因,其認識特點、思維模式、話語方式都打上了明顯的網絡烙印。圈層文化、短視頻、網絡語言、短閱讀的流行,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智能終端的普及,線上教學、手機課堂的使用,標志著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教師要把握青年學生的特點,主動接受、利用互聯網,了解青年學生所思所想,所問所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成為青年人的貼心人、引路人,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如果我們忽視、無視青年學生的個性特點,甚至排斥、打壓他們的表達方式,僅僅依靠教學紀律約束學生,只會讓他們人在心不在,導致黨史教育空心化、形式化,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凝聚共識的新空間。”網絡傳播具有海量性和共享性,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拓寬了黨史宣傳的渠道;網絡宣傳手段多樣,集文字、視頻、漫畫、直播于一體,豐富了黨史宣傳的內容;網絡空間具有共享性、互動性,能夠發揮青年學生的主體性,提升了黨史學習的熱度。思政課教師要主動進入這個空間,把自己打造為聽黨話、跟黨走的“互聯網+”復合型人才,學網、懂網、用網,敢于、善于亮劍發聲,批駁錯誤言論、傳播黨的知識、弘揚紅色精神,引導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如果我們不善于利用網絡空間,那別人就會利用,甚至成為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趁虛而入、惡意傳播錯誤言論的溫床,讓黨史學習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積極探索“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模式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實走深
明確目的。互聯網是思政課教師創新黨史學習教育的方法和渠道,無論利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切入點,內容都應該以百年黨史為主,目的都應當是引導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這一點要旗幟鮮明地亮出,毫不含糊地貫徹執行。要做到這一點,思政課教師首先要增強目的意識。在“互聯網+黨史”的學習教育中,互聯網是手段,黨史是內容,育人是目的,我們要優化組合內容和形式,達到育人的目的,不能重形式輕內容,甚至忽視了目的。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點擊率和抬頭率提高了,但沒有講清楚黨百年風云激蕩的偉大歷程,沒有達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目的,那就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得不償失。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有正確的黨史觀和過硬的黨史知識,只有自己觀點正確、史料豐富,才能準確無誤給學生指引方向、有力有理有據地反駁錯誤觀點、游刃有余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模方式,推動黨史教育入腦入心、開花結果。
用好網絡語言。互聯網語言生動多樣、富于表現力,連接當下生活,能夠反映青年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獨有的話語體系。我們利用互聯網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時,要注意話語體系的轉換,把書本語言、課堂語言轉換為網絡語言。火爆網絡的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風雨百年》中,愛黨愛國、軟萌可愛的小兔子金句頻出,“每一只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還在種花家”……讓我們忍俊不禁的同時又被輕松帶入;在“微黨史”“云黨課”專欄中,主播們用激情澎湃、輕松幽默的語言,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展現著黨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的偉大歷程,體量小、時間短但效果翻倍。我們也要注意網絡語規范性,不能為了追求效果、活躍氣氛,提升點擊量,忘記了黨史教育必須遵循的真實性、權威性。
加強雙向互動。互聯網打破了傳統互動模式中約定時空的限制,跨時空的雙向互動,大大提升了教育的時效性;智能終端一對一、一對多的互動模式,滿足了學生“被看見”的心理需求,提升了教學的針對性,為分層教學創造了條件;互聯網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營造了輕松、平等的氛圍,有助于師生平等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舍得利用課余時間,投入更多的精力傾聽、回應學生,采取青年人喜愛的方式交流互動,答疑解惑。對于和課堂內容無關的問題,也不能漠視、拒絕,要真心實意地為學生排憂解難,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成為他們可信可親的引路人,讓黨史教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我們要團結廣大青年朋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用好互聯網,推動黨史教育深入進行,見到實效。
(本文為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課題編號HE300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