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1年7月17日,由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月刊》編輯部聯合主辦的“首屆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資本論》研究與當代資本主義新形態批判”為主題,旨在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匯聚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的新銳學者,返本開新、守正創新,努力開創新時代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局面。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50位學者和媒體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崔唯航研究員主持。崔唯航在致辭中指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應當緊扣時代脈搏,直面中國現實,在破解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實現自己并引領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理解資本,如何在發揮資本創造物質文明積極力量的同時,制約資本邏輯的內在矛盾及其負面后果,已經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必須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研究員在致辭時指出,我們正處于大變革時代,無論是學科學術的發展,還是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都面臨重要機遇與挑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特別是富有青春氣息和有志于“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的青年學者,應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的歷史征程中,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學術研究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7月17日上午的會議由三場主旨報告組成。第一場報告由吉林大學王慶豐教授主講,區分了商品拜物教和剩余價值理論兩種對資本主義本質進行界定的路徑,指出我們應當在當代現實的背景下將資本主義界定為一種“抽象統治”的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楊洪源副研究員對報告做了評議,他梳理了王慶豐老師的研究思路,指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需要回應和引領中國現實、融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第二場報告由北京大學張梧研究員主講,以“資本邏輯批判的中國立場”為主題,分析了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面對資本邏輯的特殊處境,強調不應該脫離中國現實這一“實在主體”談論問題。中央民族大學王海峰教授對報告做了評議,他肯定了張梧老師從《資本論》出發去面對時代問題,通過哲學的方式來把握中國問題的努力。
第三場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馬慎蕭副教授主講,探討了“中國經濟是否脫實向虛”的問題,區分了“脫實向虛”和“金融化”兩個概念,通過詳實的經濟數據和模型演算,指出中國經濟并沒有“脫實向虛”的現實。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張雪琴副教授對報告做了評議,強調了我國經濟體制中國家對于經濟的內生性作用,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國制度優勢中的關鍵地位。
在主旨報告后的自由討論環節,與會學者圍繞商品拜物教和剩余價值理論之間的關系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方位和制度優勢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據悉,本屆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論壇為期一天半。與會學者圍繞“資本邏輯的新變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當代闡釋”“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進展”“關于金融化、全球化、新技術革命等當代資本主義新現象的專題研究”“《資本論》及其手稿的形成史和文獻學”“《資本論》中的價值形式分析”“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方法和敘述邏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認識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哲學維度與科學維度”等議題展開研討。(供稿 牛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