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黃寫勤(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士秘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這一重要論述切中了我國科技人才管理的要害,也指明了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的方向。
自200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以來,我國持續關注全球人才培養與爭奪,實施了一系列重要舉措,使我國人才工作蓬勃發展成效顯著,大批海內外優秀科技創新人才投入到祖國的建設大潮中。但與此同時,我國在人才評價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首先,人才評價系統尚待完善。目前人才評價系統存在一些短板,一是人才資助或項目資助偏重前端,日常跟蹤、中期檢查和項目驗收階段的成果數據在準確性、系統性、全面性等方面均不充分。這就可能導致科技人才只重視項目申請,忽視后期完成效果。二是部分新的人才項目在選拔時,以入選各類國家級人才項目為標準或門檻,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導致部分人才重復得到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資源的合理分配。三是基礎研究支持力度有所欠缺,導致我國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上基礎薄弱。2021年我國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才首次超過6%。
其次,評價指標設計有待創新。目前,多數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均首先關注論文和專著的情況,例如代表性研究成果、承擔或參與項目情況、擁有知識產權情況,但沒有明確的指標去要求科研成果轉化,使得一些有應用價值的項目所帶來的科研產出只停留于實驗室內部,或以發表在學術期刊為終點,難以轉化為產品或服務。這就要求我國在創新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中增加對成果轉化的評價比重,保證有更高質量論文產出的同時,有更多的科研產品能夠涌現,進而提升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率。
第三,評價理論需要新突破。當前,我國在如何評價科技創新上,尚未形成主導性理論或理論范式,未建立起系統化理論框架,使得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缺乏充分的理論支持,為科學的、標準化的科技創新績效評價實踐帶來了困難。
要構建起與我國現行科技創新需求相匹配的科技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體系,必須建立起不同維度的評價指標,形成完善的、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第一,評價科技人才是否具有創新產出,不僅要用體現新知識、新想法的論文數和專利數來評價,更要用新知識、新想法是否轉化為新產品、服務或工藝流程等指標來進行評價。建議設計多維度的綜合創新評價體系,并針對不同維度分別采用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具體的評價指標。這其中,涉及人才評價的兩個維度。維度一:基礎研究,以知識創造為主要內容,即創造出新知識和新想法。其評價指標是論文發表的數量和專利數量。維度二:知識流動,以創新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技術為主要內容,即理論創新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流動和物質實現。其指標為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技術的數量。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激勵更具現實意義的基礎研究帶動人才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快速上升。
第二,創新過程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過程,科研團隊的緊密合作或者科研聯系所帶來的知識流動對于創新具有決定性作用。知識通過在創新團隊內部成員間的轉移、流動中不斷增值,實現資源互補、協同發展。因此,順暢的團隊協作與良好的團隊文化均能促進團隊形成強大凝聚力,增加有效產出。這其中涉及人才評價的一個維度:創新人才培養,以科研合作網絡的建立為主要內容,即形成短期或長期科研網絡合作和團隊。其評價指標為科研合作網絡的密切程度和結構特征,強調人才的團隊組織領導能力、規劃決策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
第三,還要關注各創新成果之間的非線性關系。知識創造雖然是技術、產品和服務等轉化的基礎,但是他們的關系是非線性的。理論創新的物化是要基于多個基礎研究才能產生的,技術產品很多時候是多次知識創新迭代的結果。縱觀人類發展史,一些技術具有明顯的自我組織、自我催化作用,這意味著某些關鍵技術的創新將大大推進其他技術的創新進程,并且往往能與其他技術相對更容易地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擴大創新規模,加速、強化創新過程。例如,1765年蒸汽機的發明促進了火車、輪船、汽車等許多以蒸汽為動力系統的技術創新,計算機編程語言更促進了成千上萬格式軟件的發明。所以,我們不但要評價創新所產生的直接成果、間接成果,還要系統評價各個創新成果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四是建立不同維度的評價指標。建議設計多維度的綜合創新評價體系,并針對不同維度分別采用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具體的評價指標。維度一:基礎研究,以知識創造為主要內容,即創造出新知識和新想法,其評價指標是論文發表的數量和專利數量。維度二:知識流動,以創新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技術為主要內容,即理論創新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流動和物質實現,其指標為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技術的數量,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通過激勵更具現實意義的基礎研究帶動人才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快速上升。維度三:創新人才培養,以科研合作網絡的建立為主要內容,即形成短期或長期科研網絡合作和團隊,其評價指標為科研合作網絡的密切程度和結構特征,強調人才的團隊組織領導能力、規劃決策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
科技創新是系統工程,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變量,只要把人的作用發揮好,我們就把握住了創新的脈搏,就有了推動我們國家更好更快發展的最大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