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恒龍(上海大學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友好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向未來,我們還要繼續結交五大洲朋友,講好中國故事,更好服務國家外交全局和發展大局,塑造更加良好的國家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各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友好合作。從歷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風險、什么災難、什么逆流,人類社會總是要前進的,而且一定能夠繼續前進,而友好合作就是人類能夠繼續前進的重要保證。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日益形成相牽相伴的命運共同體,逐漸打破了地域、語言以及文化的隔閡,企業、組織、團體乃至個人之間跨國境的交往日益頻繁。民間外交日益推動著跨越國界和時空的交流活動,促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增進人民友誼,加強人民互信,把和平友好的種子深埋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解決全球化深層次問題和塑造更加良好的國家形象需要新發展理念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世界經濟一直處于痛苦緩慢的低增長,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即使不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基本面也是問題多多,增長乏力。疫情帶來的重大沖擊只是給了本已脆弱的世界經濟重重一擊。由此可見,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困境不能完全歸因于疫情沖擊,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人類社會還無法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還無法有效推持續進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
同時,快速發展的中國迫切需要塑造更加良好的國家形象。中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這也讓中國面臨越來越大的外來壓力,盡管中國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樹立和平崛起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但還是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別有用心的攻擊,給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造成了負面影響。在全球化語境下,國家形象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良好的國家形象能夠很大程度上強化本國民眾的自信心與凝聚力,讓民眾充滿自豪感;能夠幫助獲取其他國家更多的信任與支持,有效提升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能夠有效降低國家成長所面對的壓力,助力構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采取怎樣的發展理念,不僅影響著全球化進程,而且關系著塑造什么樣的國家形象。面向未來,應當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促進民間友好事業不斷發展,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民間友好事業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民間友好事業,就是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到民間事業發展之中。
一是以創新的理念,增強民間交流中的科技內涵,展現創新的大國形象。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在民間交流中要強調,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不斷通過創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古代四大發明在華夏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新時代的中國“天眼”、5G技術也在為中國科技實力進步和世界科技水平提高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注重展示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注重推進科技方面的合作交流,讓我國更多領跑世界的技術和產品成為民間交流中有益的內容,都有助于讓國外友人切實感受到中國硬核科技實力的進步。
二是以協調的理念,增強民間交流中的基層內容,展現和諧的大國形象。近年來中國著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我們在開展民間交流中,要注重展示這方面成就,尤其是注重實地參觀。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民間交流過程中,要注重到基層現實場景中讓國外友人感受中國在推進協調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同時也要關注我國周邊國家存在的類似問題,分享我國在推進區域協同、城鄉一體、民生發展,填補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領域,促進國家富強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的經驗。
三是以綠色的理念,增強民間交流中的環保元素,展現美麗的大國形象。長期以來,環境污染防治問題不僅是我國實現科學發展中的短板,也是西方“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的主要借口,對我國國際形象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近年來,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響了藍天保衛戰,實施了嚴格的環保督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恪守“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的紅線,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在民間交流中,我們要充分展示中國在這方面的理念和實踐,通過邀請國際友人實地走訪中國各地,感受到越來越美麗的中國。同時,還要增強上合區域內環保問題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大力宣傳我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中國積極推進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一方面積極參與區域環保問題研討,向區域和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四是以開放的理念,增強民間交流中的多元場景,展現包容擔當的大國形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獲得“以開放促開發”的發展經驗。當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的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很多問題不再局限于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因此,在民間交流中要注重傳播“以開放促開發”的發展經驗。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重大危機面前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是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面向未來,世界各國應攜手推進合作共贏、共同開放的理念。2020年11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國帶來嚴重沖擊、也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創的特殊時期,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舉辦,不僅創造了切實的合作交流成果,為各國共克時艱帶來啟示,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正能量。如今進博會已經成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成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生動宣示。
五是以共享的理念,增強民間交流中的民生內容,展現共同富裕的大國形象。共享發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最能反映中國制度優越性的理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由于貧困問題仍然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這些成就和經驗應當成為民間交流的重要內容。未來,幫助周邊及世界各國開展減貧,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援助,也不能單純依靠經濟開發,還需要加強民意溝通、民間友好、民生合作,提高對外援助的成效,切實落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