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關鋒(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研究會基地特約研究員)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光輝歷程,書寫了一首首壯麗的史詩,鐫刻了一幅幅感人的畫卷,完成了一件件輝煌的大業,鑄就了一項項耀眼的偉績,歸根結底,是因為黨始終牢記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并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推進、多維闡發。
思想基因的傳承創新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價值立場。中國共產黨從其成立之日起,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人民立場,確立起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形成無比強大的思想基因、理論基因——以人民為中心。在百年的征程中,我們不斷依據這個基因,創造性地轉化出群眾路線這個基本方法,還不斷進行思想、理論創新,賦予其新的表達形式。毛澤東將其明了地概括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并帶領中國共產黨將這個原理創造性地轉化為著名的“群眾路線”,凸顯了人民群眾主體地位。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三個有利于”,其著眼點就是有利于民,同時還強調“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我們工作的根本標準。江澤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在世紀之交創造性地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強調“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到了21世紀,胡錦濤提出“人民群眾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體”,強調推動科學發展,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做到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中的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展任務靠人民群眾努力,衡量發展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這種思想基因、理論基因轉化為契合當時發展實際的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實現了時代化的躍升。對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思想基因、理論基因的堅守與落實、傳承與創新,構成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征程的一個基本維度。
實踐歷程的價值定向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銘記“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不僅把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奮斗旗幟上,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更重要的是將其轉化為現實行動,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百年的偉大征程,不管是革命時期、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如何踐行和深化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全部實踐活動的根基和始源。
在具體實踐和工作中,要求黨員干部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成為我們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始終強調要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謹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將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為評判我們黨實踐工作的基本要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強調要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出發,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等等。一言以蔽之,中國共產黨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根源于、起始于以人民為中心這個價值訴求。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征程,就是用實踐不斷回答我們為什么實踐、為誰實踐這個根本問題。
文化主脈的定調弘揚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無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性剛剛突顯,中國共產黨就明確強調要建設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強調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在此之前,雖未明確提出,但中國共產黨早就自覺承擔起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文化重任,希冀以這種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來提升人民思想認識、政治覺悟、理論水平、文化修養和文明素養,并希冀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促使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發揮群眾智慧創造性地推進、發展自己的文化。
這一希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實。改革開放剛剛啟程,鄧小平代表全黨明確要求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人民離不開藝術,藝術更離不開人民。江澤民在此基礎上代表全黨提出,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強調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21世紀,胡錦濤基于“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背景下,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這一論斷,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并要求“必須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鞏固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其根本目的就是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還特別強調文化建設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維護好實現好群眾文化權益,充分凸顯人民的中心地位。以人民為中心,構成中國共產黨百年文化之旅的主要脈絡。
總的來說,以人民為中心最重要的科學依據就是唯物史觀所強調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立場,并不斷豐富其內涵意蘊,不斷地守正出新、與時俱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是為廣大人民謀幸福的黨,從成立開始,就把為人民服務寫在了黨的旗幟上。革命、建設、改革一路走來,已經一百年了,我們黨依靠人民戰勝了多少艱難險阻,創造了多少奇跡,取得了多少豐功偉績!我們要始終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繼續努力,繼續前進。
百年征程之后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立場,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凝聚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實現新的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