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李晶(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偉(廊坊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
共情是一種能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去體會并理解他人的情緒、需要和意圖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可以在心理咨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可以成為深入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工具。加強師生共情溝通可以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供新視角和新路徑。
一、共情對“綱要”課建設的重要作用
增進課程親和力和學生認同感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偏重于宏大敘事和主題、線索等的梳理而忽視了學生對鮮活的歷史人物、曲折的歷史情結、形象的歷史場景等的關注,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對課程形成高度認同并產生主動趨近之感。教師只有通過共情,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體驗大學生對“綱要”課的期望與困惑,才能更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材料并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呈現。具體到“綱要”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近代史上在逆境中成長、在危局中擔當大任的歷史人物,探尋他們的成才軌跡,以此來滿足大學生對自身成長的需求和期待。只有當學生切實感受到自身的需求被尊重和理解,課程的溫度和教師的親和力才會充分體現出來,學生才會發自內心的對教育者和課程產生親近與趨同。
提升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課堂吸引力是評價課程好壞的重要標準,只有課堂充滿吸引力,學生才會積極參與,才會有求知欲和表達欲,才能引發學生深層的思考與感悟,而課堂能否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是其產生持續吸引力的關鍵因素。自帶互聯網“基因”、擁有極強個性的“00后”大學生一方面興趣廣泛,另一方面又常常擁有自己小眾化的興趣圈層。對于“綱要”課教師而言,如果能夠關注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并將學生普遍喜歡的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電影等藝術形式靈活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那么課程的吸引力會大大提升,學生也更容易受到教學內容的正向陶染和感化。此外,學生對小眾圈層的興趣也值得教師關注。教師即使不能夠完全做到“想其所想,做其所做”,但是如果教師深入洞察這些個性化群體的主觀意愿并能夠采用傾聽、同情或贊賞等方式與學生產生共情,依然可以通過課程對其達成有效的刺激和深度的影響。
深化教材研究,提升教學針對性
加強教材研究是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基本要求。師生共情是深化教材研究的重要手段。對于“綱要”這門課程而言,只有通過傾聽,了解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的掌握情況,才能根據學情對教材內容做出恰當的取舍。例如,通過共情溝通,教師可以了解到,“00后”大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已經對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及過程、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以及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等內容有了初步的掌握,但由于受到部分網絡平臺上一些不良網文的影響,有些學生對部分結論存在質疑。在深入了解到授課對象的知識結構與思想困惑之后,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對“綱要”教材中與中學歷史相重復的內容進行刪減和整合并通過生動的敘述與詳實的史料對學生的困惑進行深入解答。
改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合作
師生關系是高校最基本的人際關系,要保持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必須從提升教師職業認同感和學生學習幸福感兩個方面入手。其中,教師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的重要來源是教師自身的教學體驗與收獲。當“教師所講非學生所想”之時,學生就很難在課堂上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就容易造成“人在場,心不在場”現象的發生。反過來,由于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教師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和挫敗感,這又會影響到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從人際關系中受惠,那就必須增強師生“共情”。當“綱要”課教師通過與學生深度共情并挖掘出契合現階段大學生興趣愛好與心理特征的教材資源時,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也會更加融洽,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會更加順利。
二、深度挖掘現有“綱要”課教材的共情資源
將歷史人物的奮斗故事與學生的成長經歷相結合
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矢志不渝,期間涌現出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和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長城。如今高校開設的“綱要”課程不僅宏觀敘述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民族復興而英勇奮斗的歷史,更是全景呈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進行偉大斗爭并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它是我們向青年大學生講述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最佳載體。雖然黨的百年奮斗,從宏觀視角來看,波瀾壯闊,征途漫漫,但“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只要教師善于將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歷史人物的奮斗故事鮮活而又真實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情感遷移,與歷史人物產生共情,去切實感受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以及先進模范在特定歷史場景中的忘我犧牲、努力拼搏與不懈堅持,那么不僅能使學生更好的體悟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也能使他們在當下的奮斗中進一步堅定意志、明確方向。
將革命先烈的信仰與學生信仰相結合
當下,仍然存在少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缺失、對個人及社會前途認識模糊甚至存在錯誤思想的現象。對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肩負起主體責任,切實改善青年理想信念淡薄的情況,通過共情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過程。“綱要”課教師要想真正通過課程激發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必須要把革命先烈的教育與成長經歷、思想認識上的彷徨、確立信仰的過程、堅定理想信念之后的蛻變以及實現個人理想實現之后成就與滿足全面呈現給學生。只有當學生自己內心渴望在思想上豎起一面旗子的時候,他才會在信仰的指引下奮力遠航。
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與新時代青年對創新的追求相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綱要”課教師可以在宣講“四史”的過程中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有機融入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當中,并將其中經歷的曲折、艱辛、障礙、認識誤區以及發展、完善過程等細節進行細致刻畫,引發學生共情,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到關照自身創新能力發展的實際情境當中去。
將弘揚英雄事跡及精神與學生小眾圈層的興趣特長相結合
進入大學階段之后,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更傾向于雙向探究與主動參與。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英雄事跡時僅僅依靠敘事、鋪陳和情感渲染,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這時,教師可以運用師生共情原理,理解和尊重學生當中小眾圈層的興趣特長并鼓勵他們利用其原創改編能力強的特點對英雄人物事跡及精神進行二次創作并傳播。由于學生親自參與了素材搜集和視頻制作,他們對英雄人物的事跡與精神也會有更深的理解與感觸。
三、把握“綱要”課師生共情的原則
尊重和理解是產生共情的基本前提
了解學生對課程的需求與期待、學生對課程的體驗以及部分學生無法專注于課程的原因是師生共情溝通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但是,學生能否敞開心扉講述最真實的需求與體驗取決于他感受到的被尊重和理解的程度,假如教師能夠能對學生給予最充分地尊重和關懷,他們會更傾向于對所聊的話題暢所欲言。教師要想讓學生感受到最大限度的包容和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避免自我意識太強烈。第二,負責任的態度和恰當的贊美。第三,接納小眾圈層的與興趣與心理。
把握差異、精準定位是促進共情的情感紐帶
性別差異、性格差異、知識結構差異等都是影響師生共情效果的重要因素。對大學生來說,一般來講,女生的共情能力要優于男生,內向型性格的同學共情能力更強,而學習文科的學生共情能力要強于理科和工科學生。無論是主動傾聽還是被動傾聽都是建立共情的恰當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教師運用何種技巧要根據當事人的狀態和當時的情境隨機應變。
多方配合、有效銜接是促成師生共情的有力保障
開展師生共情溝通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還需要學生社團、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相關部門以及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等的多方支持。首先,加強與學生處、輔導員等主管學生工作部門及個人的溝通可以大大提升學生交流工作的針對性。其次,在課上合理利用視頻和音頻資源以及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強化試聽效果與感官刺激是增強共情效果的必要手段。再次,利用學生社團組織,共同開展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黨史展覽館、革命戰役紀念館等社會實踐活動是增進“綱要”課師生共情的有效途徑。最后,在技術層面做好銜接之后還需要頂層設計的保障。
提升教學、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師生共情的最終目標
教師在與學生共情溝通的過程中固然可以了解當代大學生多樣化的興趣愛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最終選擇何種興趣契合點要以“綱要”課教學的目標和課程重難點為前提。“綱要”課開展師生共情溝通只是手段,核心目的是借助共情讓學生更真切的感受歷史上仁人志士與英雄人物為國家擺脫苦難、走向輝煌付出的巨大努力與重大犧牲。通過共情,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崇敬民族英雄并向往國家榮光,喚起他們自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力拼搏使命感與責任感。
總而言之,加強共情溝通、提升共情能力是落實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基本要求并增強課程親和力和針對性的一次有益嘗試和探索。通過共情,可以幫助“綱要”課教師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需求與心理期待,反過來,學生也可以借助共情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授課計劃與教學內容安排。在確立了增進師生共情溝通的教學觀念和目標導向的前提下,教師需要在提升師生共情溝通技巧、更進一步挖掘現有“綱要”課共情資源以及避免因迎合學生興趣而導致思政課程隨意化、娛樂化、庸俗化等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