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5月28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理論研討會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工作推進會、第十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會議由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承辦。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儲新宇主持開幕式;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潤枝教授主持大會專家發言。
在開幕式上,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涂清云致歡迎辭。涂清云指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舉行此次理論研討會將有助于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宣傳,推進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理論支持。
北京市社科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市社科規劃辦主任張淼指出,回顧過去的發展歷史,中國之所以能夠從落后貧困的狀態中找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正確道路并取得彪炳史冊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炳林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從現代化的角度看,精神文明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的豐厚滋養,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內涵、特征與意義,是深化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關系研究的重要視角和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專家、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教授做《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與中國現代化的卓越成就“導語”》的主旨報告。他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于中國實踐的過程,也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形成新理論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最顯著地映現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事業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卓越成就,深刻地鐫刻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浩然史冊上。從現代化建設的高度學習理解“四史”“黨史”的意義,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做出的貢獻和積極探索。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初期起,就自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并在百年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與時俱進地發展和完善推進中國的現代化目標,體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歷史自覺。同時,中國共產黨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自覺轉化為黨的理論自覺,在深刻認識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國情基礎上,提出了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奠定了中國取得現代化建設輝煌成就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的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堅持歷史自覺與理論自覺相統一,鑄就了中國共產黨制定路線方針、走自己的路的信心與信念。
在專家發言階段,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建寧教授、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丁俊萍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政治系齊衛平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教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程美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宋學勤教授、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田芝健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樹蔭教授分別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毛澤東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與經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豐富內涵與世界意義、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百年強黨與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中共黨史學科的現代化思考等問題進行了精彩發言。
在下午的小組討論中,與會學者分別就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的基本歷程與基本經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現代化理論,世界歷史視域的中國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論述研究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研討。
閉幕式由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楊海英主持。閉幕式上,五個小組代表分別做了總結發言。王炳林在大會總結中表示,此次會議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各位專家從不同角度深刻闡釋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對從現代化的視角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與輝煌成就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針對與會青年學者與博士研究生提出的論文選題與撰寫的問題,王炳林結合自己的求學與研究經歷,從學術論文選題、構思、寫作、發表四個環節的注意事項和技巧作了分享,與會者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此次會議共有包括教育部社科中心、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單位,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等報刊雜志的16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