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陶希東(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引發社會熱議,這是新時代反映我國人口發展最新態勢的最權威數據,具有綜合性戰略意義。深入分析、正確解讀、理性決策,充分發揮人口數據對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政策優化的綜合性決策參考價值,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各部委、各地方政府理應高度重視的一個科學執政議題。
一、社會治理需要高度關注新時代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三個宏觀趨勢
與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比較,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呈現的三個宏觀態勢與特點,是未來社會治理創新的重大依據,需引起政府社會治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一是人口總量低速增長,家庭規模更趨小型化。2020年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1178萬人,十年間增加7206萬人(與前十年增量7390萬人基本持平),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同時家庭規模更趨小型化,當前全國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二是城鎮化繼續前行,人口進一步向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群集聚。最新數據表明,2020年全國城鎮化率達到63.89%,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4%,城鎮化穩步增長,但很多流動人口依然沒有城鎮戶口。從人口流向上看,東部地區吸納跨省流動人口9181萬,占比達到73.54%,經濟發達的廣東浙江江蘇成最大“人口贏家”,人口進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三是流動人口規模擴大,“人戶分離”現象正在進一步加劇。最新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超出市轄區外的人戶分離,包含跨省流動人口)為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七成。
除了這些宏觀趨勢以外,最新人口數據也表明一些微觀結構的變化,例如,十年來,我國人口文化素質持續提升(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為15467人)等,這些結構性變化都為我國完善人口政策、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與人口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科學化、精細化、高質量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人口是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素,人口發展演變的基本趨勢與空間分布規律,理應成為社會治理創新、公共政策優化的根本依據和邏輯前提。“摸準家底”“搞清人數”為進一步完善優化國家施政方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創造了改革條件。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最新的人口發展特點,深化改革,構筑與大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特點相適應的高質量社會治理新格局,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從宏觀到微觀來看,重點要加強和完善相關治理制度的改革創新:
一是順應快速城鎮化和人口跨省區大流動趨勢,深化系列制度改革創新,構筑公平、開放、包容的現代城鄉社會治理新格局,努力實現流動人口市民化,讓其留得下、能融入,全面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國家。首先,改革傳統的以戶籍人口和行政等級為依據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模式,全面實施以常住人口為核心依據的現代資源配置新模式。在全國統籌下,使資源分配及配置標準與人口數量掛鉤,人口流入地做好增量規劃,流出地做好減量規劃,解決人口數量與資源空間錯配的問題,為全國公共服務均等化、一體化提供制度基礎。其次,持續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切實剝離附著在戶籍之上的各種福利,讓戶籍成為出生登記的依據,而不是能否享受本地公共服務的身份憑證,除了一線城市外,經濟發達地區和重點城市群進一步放寬落戶限制,讓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平等、無縫隙地共享城市經濟發展成果,徹底解決人戶分離及其“留不下”“融入難”的問題。再次,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優勢,盡快建立健全全國性的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加快電子證照數據庫建設,力爭實現所有證照辦理和企業業務的全國“跨省通辦”,為億萬人民群眾提供最便利、最貼心的跨界流動生活體驗。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城市群、都市圈可率先嘗試推動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的一體化進程,率先建成跨政區社會治理一體化示范區。
二是在全面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的同時,以家庭支持、年輕人為本位,努力構筑“促進家庭發展型”“年輕人友好型”社會治理新格局,為年輕人“無后顧之憂、心無旁騖、奮發有為”創造最佳條件。首先,加強人口生育領域中的嚴格執法,加強數字技術應用的倫理規范,杜絕各類形式的出生前性別檢測行為。其次,構建婚假、產假(男女方均享)、育兒等在內的“家庭全生命周期社會支持體系”,降低家庭養育成本和壓力,穩步提高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水平,促進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切實加快養老服務領域的進一步開放,完善養老保險、大病救助、就業援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制度體系,下力氣完善城鄉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社區養老綜合條件,切實減輕年輕人群體承受的養老負擔、子女教育及職業焦慮,創造一個寬松、適度、無憂的外部環境。
三是順應人口文化素質不斷提升的趨勢,法治與德治并重,引導全國人民不斷升華人生目標的價值追求和心靈家園建設,塑造理性和善進取的大國國民心態。首先,切實深化收入分配、社會救助、社會評價等制度改革,切實建立保障社會機會、社會規則公平、正義的機制,讓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群體所有民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共享發展機會,破解各種形式的階層固化和社會排斥及偏見,在共同富裕、公平公正中激發人們發自內心的愛國之情、愛黨之情、敬業精神。其次,充分挖掘并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之魂、安身立命之本的作用,加大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用中華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全社會充滿正能量,推動形成向上向善的強大精神力量,讓每個人守住人生發展的底線,安頓好心靈的歸宿,與現代化國家一道創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