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5月15日,以“加強多元交流,推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2021中美公共外交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支持。活動邀請了中美政界、學界、商界和媒體界的3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和思想領袖圍繞“中美公共外交的作用、現狀與未來發展”“中美環境交流與碳中和愿景的共建”“中美地方交流與經貿合作”三個議題進行研討和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主持論壇開幕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偉教授在論壇開幕環節致辭。劉偉指出,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正處于急劇變化的歷史轉折期,人類同處一個地球,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命運休戚與共。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贏共享,正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中美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彼此的外交關系和戰略選擇對區域穩定和世界發展有著決定性影響。四十多年來,中美關系的發展雖然經歷了不少曲折和困難,但總體不斷向前,取得了豐碩成果。過往事實證明,中美兩國合作議題廣闊,利益深度融合,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中美經貿合作,不僅有助于積極推動兩國關系,也能造福兩國人民,更好地惠及全世界。
論壇主旨發言階段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嚴金明主持。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邱小琪、華盛頓圣路易斯大學榮譽校長馬克·萊頓、財政部前副部長朱光耀、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美國州立法領袖基金會主席史蒂芬·雷吉斯發表了主旨演講。專家一致認為,中美兩國良性互動與深入合作對全世界而言具有重大積極意義。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堅持對話與合作,恢復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確保兩國關系的健康與穩定發展。
坦誠和多元的交流是穩定中美關系的重要一步
針對中美多元公共外交的作用、現狀與未來發展,與會專家表示,現階段公共外交在中美關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從長遠全局的利益看待中美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新聞學院教授王莉麗提出,坦誠和多元的交流是穩定中美關系的重要一步,這既符合中美各自的國家利益,也有助于世界和平和區域穩定。中美兩國思想界也應積極為中美兩國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設性政策建議。太平洋國際政策理事會總裁杰拉德·格林進一步表示,在公共外交領域,還應重視中美兩國地方層面的關系。當前中美兩國間存在的更多的是兩國政府間的分歧,而在地方層面上,合作多于對立。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薛瀾高度肯定了公共外交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圍繞推進中美公共外交的策略作了分析。他表示,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接納更多的主體參與中美公共外交,努力和那些并非完全與我們志同道合的人們展開對話溝通。薛瀾建議,中美各界的對話需要更加坦誠和深入,甚至可以擇機進行建設性的辯論。此外,應該支持中美合作共同開展學術交流研究。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賈慶國認為,公共外交需要明確開展工作的對象;相互尊重,以誠相待;需要換位思考,以己度人;強調重事實、講道理;講究手段的正當性;求同存異。中美兩國經過前期惡性互動之后各方面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現在到了恢復交流和推動交流的時候。
但也要認識到,目前單邊努力都來自中國,公共外交不僅要靠單邊努力,還應該重視多邊和雙邊合作。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杰出學者、前副會長包道格建議中美兩國在面臨一些共同的議題時,可以通過舉行多邊會談、面對面戰略對話等形式緩解緊張狀態,建立更多的信任措施和危機管控機制。
中美氣候合作:“求同尊異”,重在行動
在專題二研討環節,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中美當前最重要的合作領域,實現碳中和愿景要依靠兩國的共同努力。布魯金斯學會氣候變化研究項目主任大衛·維克多教授認為,氣候變化或許是中美當前最重要的合作領域,一方面因為該領域有多年合作基礎,另一方面因為兩國需要新的合作模式重建信任。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不僅因為兩國都是碳排放大國,更因為兩國要成為全球化正面力量最突出的代表,帶動全球合作應對氣候危機。中美兩國目前需要爭取國內民眾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大力支持,讓雙方企業能夠共享科技和投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教授則認為,在氣候變化和公共外交方面,中美求同存異很難做到,應當堅持“求同尊異”,尊重對方的選擇很重要,要承認大家共同的難處;中美都在努力,彼此要少批評、多表揚。中美氣候變化合作可以走得更遠,要讓中美人民聽到我們正確的聲音,而不是媒體單一的負面報道。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指出,中美在氣候合作上想要走得遠,必須要增加互信,加強公共交流以促進多元化合作,回歸科學和理性。更重要的是,需要從共識走向行動,不能只停留在聯合聲明的紙面上,不能只是相互指責,更重要的是找到現實路徑和更優方案。
哈佛大學環境中心主任丹尼爾·施拉格針對中美氣候變化合作,建議建立一個合作與競爭并存的融資和金融模式,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進一步指出,中美第三方市場合作應在綠色發展、融資等領域為提振世界經濟、保護地球環境做出新貢獻,同時引導雙方企業開拓新市場。
良好的地方合作關系對中美關系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劉青在中美地方交流與經貿合作的討論環節中認為目前公共外交還需進一步努力,美國當前的對華經貿政策使得“以勞工為中心”的政策目標處于兩難境地,而當前政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也揭示了公共外交界努力的方向。
肯塔基州商務廳前廳長艾倫·柏思利對中美地方合作的前景表示非常樂觀。他建議,中美地方交流應側重于加強雙邊合作,側重于年輕人之間的文化交流,讓年輕人更好地理解到中美的共識大于分歧,夯實雙方合作的基礎。實踐證明,即使中美之間處于緊張局勢,但是中美地方合作并沒有中斷,良好的地方合作關系會對國家間關系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這一環節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推動中美地方交流合作既要有全球的廣闊視野,也要有地方的務實行動。要解決中美兩國在國家安全和外交領域的分歧,積極開展合作,增加跨國公司在人才、技術交流層面的合作,包括氣候、科技、中小企業、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意識地、設身處地地從對方角度看問題,進一步改善中美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刁大明認為,過去40年中美地方交流呈現出三個特點:省州地方交流是中美關系的穩定器和基石,也是增長點和推動力;省州地方交流在向高政治領域發展;在分布上存在一些不均衡不對稱。未來,中美省州地方應該以經濟實力、經濟合作為基礎和支撐,擴展省州地方交流,以文化交流為抓手,提升省州交流的相互吸引度,以兩國人民的參與為主線展開交流。
論壇最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教授作閉幕致辭。她指出,中美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當前中美“競爭性合作”的時代,兩國應當通過多元交流與對話,推進合作的意愿與空間,管控危機,尋求良性競爭,爭取合作共贏,避免走向對抗。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中美兩國的良好期望,才能造福于中美兩國人民,造福于全球的和平與繁榮。(王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