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陳紹晴(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生態環境系統工程專委會副秘書長);夏楚瑜(北京師范大學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陳彬(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生態環境系統工程專委會主任)
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自2020年9月被明確提出后,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進一步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把握系統性的變革需要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就是對事情全面思考,強調大局觀和協調意識。系統思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看成一個整體,形成“系統性的治理,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統一”。降碳工作需不需要系統思維?答案是肯定的。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癥結在于人為碳排放與自然界碳吸收間的失衡,而“治本”的方法就是要系統有效地削減經濟社會活動的凈排放。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傳統行業轉型、區域經濟發展、個人消費觀改變等多方面問題。基于整體性規劃和戰略性布局,統籌全局及各部門各行業的關系,結合起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協調好各區域的發展特點,全面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系統思維大有用武之地。
推動各部門各行業“互協作”
目前,我國多部門跨行業的生態環境治理協作已有不少的成功實踐。比如,大氣污染治理形成了國家部委統籌全局、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企業具有治污主體責任的責任體系。面對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需明確各地生態環境、發展改革、交通運輸等部門的減排重心與責任分擔,營造“人人肩上有指標,減排重任大家挑”的氛圍,充分調動各部門各行業參與低碳布局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協同性。
具體來說,可建立一個“宏觀—中觀—微觀”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多層次協調與考核機制。從宏觀層面來講,結合已有的國土空間規劃,把減排責任以硬性指標納入規劃體系,與用地指標相掛鉤,引導建立高排放工業用地的退出機制;從中觀層面來講,完善行業之間的協調機制,以各省、市、區政府牽頭成立統籌辦公室,以相關主管領導為主要負責人,統一協調高耗能行業的退出、升級工作;從微觀層面來講,完善企業準入制度和激勵制度。生態環境部門制定企業環保準入制度時除了考慮水體、大氣、土壤的污染物,還應增加碳排放相關指標。此外,還可以以減稅、價格調控激勵政策等激勵制度推動達到準入機制的企業進一步提高自主低碳績效,打造一批“零碳”的企業模式。
各行業的碳排放不是“孤島”,存在普遍的耦合關系。把握各行業的整體碳排放,同樣需要思維方式的更新。某一行業的生產需求變化不僅會影響其自身的碳排放,還會通過產業鏈的前后向聯系影響其他行業的碳排放,牽一發而動全身。行業間割裂地實施自身行業碳減排策略,不僅難以提升碳減排效率,反而會增加碳減排的難度和成本,帶來潛在的資源浪費和市場混亂,易出現這邊碳排放“壓下去”,那邊又“冒起來”的不良局面。相比之下,跨行業多因素的協同減排方式可有效避免局部碳排放的外溢和反彈。一方面,打破能源企業、種類之間的壁壘,并打破能源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壁壘,為行業間的減排協作厚植土壤;另一方面,明晰不同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點的差異,建立起協調互補機制,率先制定鋼鐵、煉油、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規劃。
促進綠色生產生活“相呼應”
碳排放雖然主要產生于能源消耗密集的生產過程中,但背后的重要驅動力是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各類消費活動。為全面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生產生活需要相呼應、共推動,并與綠色節能產品的推廣貼合在一起,不斷滾動創新。
一方面,加快綠色生產技術的建立和綠色產品的打造,發展綠色用能模式,提升全社會電氣化水平,可促使低碳生活消費模式的形成。從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出發,通過推動清潔供能、技術升級、智能化制造,實現制造業各環節的資源可持續代謝;通過探索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負碳技術在全周期中的應用,生產出真正節能低碳、物美價廉的產品,為滿足人們合理的生活和發展需求創造空間。此外,還應加快建筑的綠色用材、多能互補的規劃,探索研發建筑自身“產能”“固碳”技術,在不斷降低建設維護成本的同時,打造低碳又美麗的社區和家園。
另一方面,人們向綠色生活方式轉變,也能反過來推動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和生產清潔程度的提高,形成低碳生產與低碳消費的良性循環。通過價格、財稅、交易等手段,引導低碳生產生活行為,促成諸如嚴格進行垃圾分類、減少空調使用頻率、選擇綠色節能標簽產品等一系列的行為轉變,不僅促使個人和家庭“碳足跡”的下降,也倒逼企業的綠色生產升級,達到產業鏈整體降碳的效果。推動居民廣泛參與綠色低碳變革,不僅要在宣傳上加強低碳意識,更要充分利用碳普惠等市場激勵機制,給低碳行為賦予清晰的市場價值,促成居民“上班時”和“下班后”均自覺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
下好區域低碳發展“一盤棋”
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將深遠影響我國的低碳發展布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實際上給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差異顯著的各地區同時帶來了發展新挑戰和新機遇。下好區域低碳發展的“一盤棋”,還應以系統思維提出長效、包容性的實施路徑。
對于不同區域,依時依地的減排政策有利于推進全局目標實現。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可率先實現碳達峰、步入碳中和。東部地區應發揮綠色發展的龍頭作用,在“十四五”期間為碳達峰奠定基礎、為碳中和贏得時間,并通過產業鏈合作帶動中西部低碳轉型。中部地區的傳統高耗能產業分布密集,應把產業升級作為減排的主動力,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降低碳排放強度,合理推進城市化進程。相較之下,西部應該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提高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工業企業園區的應用比例,促進工業燃料低碳化,加快低碳氫、零碳氫對化石燃料的替代,鼓勵地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制造體系。同時,西部地區應加強與東中部的產業互補合作,將打造特色綠色制造體系和提高居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融入全國降碳大局。
城市群匯聚了大量的新型技術和高端人才,對周邊地區的低碳發展有強大的輻射作用,可以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示范作用。以我國三大城市群為例,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巨大的減排潛力,但需妥善處理粵港澳三地的政策與法律差異,建立三地的資源互補與協同減排機制,優先布局“零碳”產業集群和碳金融服務平臺。長三角城市群有天然的生態優勢和經濟區位優勢,在“一體化”發展中,應利用其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率先開啟能源轉型和深度脫碳,優先培育綠色高新產業共同體,以共同體率先打造碳中和示范區。相比之下,京津冀城市群應擺脫對煤炭能源與高耗能制造業的慣性依賴,加快聯防聯控下大氣污染和碳排放的協同治理,勾勒湛湛藍天之下的低碳、零碳發展圖景。
(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城鎮居民需求端碳排放網絡機制與包容性減排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7207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