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 王曉秋)為有效應對后疫情時期的涉華輿情,進一步加強我國話語應對。4月22日,外交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辦“后疫情時期國際涉華輿情及應對策略”研討會。會議以“后疫情時期國際輿論形式的‘變’與‘不變’”“國際輿情研判與應對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后疫情時期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路徑”為主題,針對國際輿論現狀提出可行性的應對辦法。
外交學院副院長、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孫吉勝,中聯部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王珂,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主任、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曲茹,北京第二外國語英語學院副院長、教授王磊,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喻國明,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倪建平,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志洲等3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孫吉勝從國際輿論的特點和應對思考兩個方面出發,探討了疫情大考之后的輿論狀況以及后疫情時期國際輿論的主要特點,包括國際輿論中對疫情的討論已經外溢到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一些國家的抗疫話語開始出現泛政治化和雙重標準;國際輿情的博弈色彩增多,既涉及到對疫情的解釋權,也涉及到理念和價值之爭;國際輿論中的理性反思增多等等,同時針對國際輿情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方法。喻國明以“當前中國國際傳播應該注意的三個問題”為題,強調國際傳播要找到情感共振,在傳播過程中拉近與宣傳對象的關系認同。張志洲從“平視外交”與“讓世界適應中國崛起”的輿情趨勢及話語應對出發,從話語體系的角度對“平視外交”的內涵進行闡釋,強調對外話語要成為軟實力,對待國際輿論要分類回應,同時加強對中國制度和中國價值觀的闡述,加大對中國實踐的話語投入,提升國際話語權,從而努力向話語強國邁進。倪建平根據后疫情時期英歐對華意識形態形勢的特點、影響和我因應措施,提出要根據輿情特點,加強中美兩國的溝通。
與會專家從對中國文化理念和文化的話語內涵、對中國制度和中國價值觀的話語投入出發,倡導加大與世界話語體系的融通,在國際交流中多強調共性,區別對待針對中國的質疑及批評,抓住主要矛盾,積極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