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李澍)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2020應急管理峰會”于11月20日在京召開。本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由論壇開幕式、2020應急管理峰會、治理創新經驗交流會、2020城市安全管理峰會等單元組成。
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趙嘉鳴,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副會長鄭國光,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賈立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范維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部災害醫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鄭靜晨等政產學研各界嘉賓、媒體記者約200人參會。會議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主持人寶曉峰、《朝聞天下》主持人何巖柯主持。
辜勝阻在開幕式上發表致辭講話。他強調,新形勢下,我國公共安全面臨的風險和安全挑戰嚴峻復雜,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高度集聚,相互交織。統籌發展和安全問題,事關各項國家事業發展,事關全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準確把握發展和安全的辯證關系,把發展作為安全的基礎,把安全作為發展的條件,相互支持,相互促進。要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構建現代化的應急管理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工作,一要防范化解特大安全風險,提高公共安全風險治理一體化、體系化水平。二要加強技術支撐和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三要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趙嘉鳴在致辭中指出,“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更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應從三個方面深入。第一,關鍵時刻,關鍵在黨: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第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三,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必須運用系統思維、形成系統方法。牢固樹立“大應急”的系統理念、綜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
向波濤在致辭中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應急管理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推動我國應急管理事業邁進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和實踐的新境界。在我國應急管理事業快速發展進程中,清華大學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學術前沿,充分發揮在學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致力于開展深入系統的國家治理和應急管理理論研究、智庫支撐和工程技術實踐工作。
應對自然災害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安全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重大挑戰。鄭國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深遠的影響,也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應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新時代推動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著重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中國特色大國應急管理體系,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二要堅持預防為主,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堅持風險預控、關口前移,把災害事故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三是堅持改革創新,打造智慧型運營管理現代化體系;四是堅持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安全發展命運共同體,協同推進世界各國提升重大安全災害事故的風險防范能力,要積極推進建立“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交流的合作機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本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上,《中國之治的實踐樣本——2020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與《2020中國應急管理發展研究報告》兩大課題成果揭曉。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等領導嘉賓共同見證課題成果發布。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范維澄在開題演講中表示,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深刻認識統籌發展與安全意義重大。全面推進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科技引領、管理提升、文化培育三足鼎立支撐模式,突破傳統思維定勢,讓科技、管理、文化三者從不同角度形成互補,共同對安全保障形成支撐;完善健全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規范,推動公共安全行業標準規范建設,加快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出臺,建立與公共安全發展相適應的科學系統的標準體系;著力加強全社會安全能力建設,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提高公共安全智慧化水平,增強國家和城市的安全韌性,大力發展國家安全產業,建立健全國家公共安全體系。
鄭靜晨指出,黨和國家對防災減災高度重視,作為醫務工作者,救災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救人,救人是搶救生命,減少傷殘。中國國際救援隊參加國際救援,看上去是一支救援隊,實際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如裝備、救援能力、管理能力等。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加強科學研究,加強裝備與現代管理體系等綜合研究。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在高峰對話環節中,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新時代應急管理與中國制度優勢”“完善疫情防控體制機制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科技強國與應急管理科學化”“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平安中國”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及對話交流。在下午召開的國家治理高峰論壇經驗交流會上,來自國務院扶貧辦、中組部黨建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河南省南陽市、國家稅務總局南通市稅務局等地有關負責人、專家學者共同圍繞“中國之治與實踐創新”展開深入交流,為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言獻策。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要在學習和思考中深化認識,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防風險、保穩定、建制度、補短板,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風險,奮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