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藍慶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提出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發展理念。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將國內供給與需求相適配作為落腳點,暢通國內大循環。從供給角度,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生產和消費有機結合起來,構建高質量的國內供給體系,實現與需求側的高質量匹配,對暢通國內大循環有著重要意義。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提升國內大循環高質量供給水平
在產業發展方面,高技術、新形態的產業發展還不能很好滿足人民不斷提升的需求層次是制約國內大循環形成的重要問題。因此,把握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精準發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培育新業態發展,促進產業發展從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制造、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等全產業鏈拓展,形成完整的現代產業體系和配套能力,實現產業升級。將提升滿足國內需求層次上升的能力并不斷創造新需求,為國內大循環提供供給側動力。目前應注重培育和壯大“高精尖”產業,優先發展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業及文化創意、醫藥健康、研發、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向消費者提供高品質、高端化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形成高質量的現代產業供給水平。
發展數字經濟 激發國內大循環高質量供給動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體現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數字經濟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高效滿足市場需求,從供給側為國內大循環提供發展動能。當前應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企業數字化升級改造,支持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引導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加快電商化、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數字出版、數字閱讀等新業態,不斷集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積極推動AI、VR、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運用于手游、直播、網購等新型業態,有效匹配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構建一批覆蓋全國全行業的權威數據庫,促進大數據應用創新,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數據、應用和基礎設施服務。
推動制度改革 優化國內大循環高質量供給環境
國企、民企、外資企業構成了國內大循環的供給主體,公平優化的制度環境有利于發揮各種類型的企業優勢,為國內大循環注入動能。當前,應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合資、合作、并購、參股、入股、債轉股等方式,引入優勢互補并能提供戰略支持的非國有資本,提升國有企業市場競爭活力。落實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政策措施,擴大外資準入范圍,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貫徹“競爭中立”原則,消除各種顯性和隱性壁壘,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地參與市場競爭。建立適應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要求的快速響應機制,為創新創業企業的開辦和成長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場地等全方位、高效率服務。
推動出口轉內銷 豐富國內大循環高質量供給內容
出口轉內銷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經濟衰退背景下,統籌考慮外貿企業短期生存和長遠發展問題而實施的措施。符合國外高技術標準要求的外銷產品轉為國內銷售,將擴大國內大循環的高質量產品供給數量、種類,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升級需要。當前,應切實解決出口轉內銷企業遇到的渠道、稅務、結算等瓶頸問題。政府和行業協會齊努力,為轉內銷企業協調電商、賣場等銷售渠道,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直播帶貨、網紅營銷等新型銷售方式,并切實推動降低平臺進場費和各種交易成本。推動有條件的國內品牌企業擴大對外貿企業采購規模,給予相應稅收優惠激勵。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增強國內大循環高質量供給活力
中小企業以其靈活多變的經營方式和高度適應市場的適應能力,增強了暢通國內大循環發展的活力。但是融資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應注重發揮區塊鏈技術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打破信息孤島,精準掌握中小企業融資需求、自身融資及發展能力信息,從供應鏈金融角度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積極探索并創新以境外資產、應收賬款、出口退稅單據、股權等為擔保的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圍繞創新型中小企業從初創期、萌芽期、培育期、成長期等不同階段,大力培育政府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科技金融、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專項貸款,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新創業企業提供針對性資金扶持。推動科創板塊健康穩定發展,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有效持續的直接融資渠道。
總之,國內大循環的暢通有利于我國形成以內需拉動、企業發展、產業鏈升級的供需良性發展格局和抗擊國際風險的能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將帶來財富效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以及市場需求,加之深層次擴大開放的疊加效應,將直接推動國際大循環發展,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