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瞿金平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已不再局限于人與人的連接,也將人與物、物與物連接在一起。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貿、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應運而生。“智能+”讓我們走入智能互聯的數字化生活時代。
當前,中國制造業企業正面臨著源于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雙重擠壓”的競爭壓力,以及國內制造要素成本上升的經營壓力。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并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賦能制造應時而生,中國制造業緊跟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步伐,抓住實現轉型升級的難得機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智能化時代,“智能+”將接棒“互聯網+”,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國際化先進制造業的新動能和風向標。
智能制造信息系統領域基礎理論及應用研究專家、廣州大學副校長孫延明團隊結合近30年在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等相關領域的教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經驗,傾力打造《“智能+”制造——企業賦能之路》(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年2月版),切合了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當前最典型的情境和需求。
洞察趨勢,把握現實。由于“智能+”賦能制造企業受到技術變化快、應用領域廣等因素影響,因此既要對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及應用場景進行有效洞察,又要對制造企業的運營全面把握,對“智能+”制造進行討論是一項兼具挑戰性與創新性的工作。該書圍繞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與智能制造有何區別、“智能+”制造如何為企業賦能等當下制造業從業人員面臨的現實問題,從技術管理視角入手,用科普性、管理和產業經濟的話語體系加以回答和闡釋,同時也針對中國制造企業的現實,尤其是發展瓶頸進行了分析與把握。由此,通過展望未來洞察趨勢,通過深入情境把握現實,構成全書第一個特色。
拓展“智能”,超越“制造”。該書提出的“智能+”概念不僅僅是“人工智能技術+”,還要有機集成“互聯網+”和“大數據+”,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個主要方面“三位一體”的統一框架。“智能+”融合“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賦能傳統制造業,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并衍生出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的組織形式,遠遠超出智能制造的范疇。智能制造的智能產品、智能工廠和智能供應鏈是實現工業4.0運營方式的過渡階段,即制造層面的智能表現。該書強調“智能+”制造不能僅僅局限于智能產品、智能工廠和智能供應鏈等制造層面的制造模式,而應是智能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以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和人工智能思維為基礎,驅動企業經營模式由產品和供應鏈轉型為平臺與生態系統。同時,它也是制造業由第二產業轉變為與第三產業相融合的2.5產業或服務型制造,逐步蛻變為軟件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智能經濟過渡的基本方略和手段。由于“智能+”制造不僅涉及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新經濟范疇,也涉及新的商業模式、運營方式、組織形態等管理學范疇,還涉及新的制造模式下人機物之間關系的重新定義、員工的職業發展重新規劃等社會層面的內容。因此,該書基于智慧拓展智能、基于制造超越制造的特色凸顯。
凸顯過程,路徑清晰。書中從產業和相關技術發展歷史視角,梳理了“智能+”賦能制造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分析了中國“智能+”制造存在的瓶頸問題,指出中國“智能+”制造企業發展戰略框架和路徑,構建了“智能+”制造企業賦能方法體系,按照賦能場景、賦能方法和效能評價三個維度,結合文檔云管理、海爾工業互聯網平臺、恒逸化工項目等典型案例,深度剖析了“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的具體方法。這種對于“智能+”過程的刻畫和相關路徑的分析,使得該書的應用價值得以彰顯。因此,凸顯過程、路徑清晰成為該書另一大特色。
全書既深度刻畫了“智能+”發展的前沿動態,又呈現了當前制造業的客觀現實;既凸顯了“智能+”對制造業轉型的關鍵著力點,又展現了“智能+”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賦能”潛在價值;既可為經營管理人員在把握“智能+”制造“賦能”基礎上更科學構建企業整體競爭力提供啟示,又可為技術人員在明了智能制造外溢效應基礎上,更精準構建智造活動提供路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