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所所長 王友明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多次在公開場合質疑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稱“中國依靠發展中國家的頭銜在世衛和世貿組織中撈取了許多美國得不到的好處”。2月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所謂《反補貼法項下發展中及最不發達國家清單》,新規大幅調高發展中國家的認定標準,充滿單邊主義色彩。新規稱,凡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0.5%以上的國家均不能認定為發展中國家;凡二十國集團成員均非發展中國家。顯然,此規指向性明確,意在將中國從發展中國家的隊伍中剔除。
目前,我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接近世行“高收入國家”標準。成績面前不僅有贊嘆和羨慕,非難和質疑我國發展中國家身份的聲音不絕于耳。甚至學界對于我國發展屬性的現實性和重要性沒有統一認識,國內一些學者和民眾也未能厘清強國、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等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實質。比如,一些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地位無足輕重,不如主動摘掉帽子,大方承認自己是“發達國家或初等發達國家”,以此爭取西方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這種認知的缺失對我國發展屬性的外宣造成一定的混亂與被動。
事實上,一國是否為發達國家并非隨意而為的自我認定,而是由制約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因素綜合作用而成。
其一,GDP總量固然重要,但GDP質量更為關鍵。我國GDP總量雖位居世界第二,但構成要素仍以加工制造業、農業等為主,高端科技、現代服務業并未占優,尚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下端。以經濟總量判定我國轉為發達經濟體缺乏說服力。GDP構成要素先進與否是判斷經濟體是否發達的關鍵衡量器,否則,難以詮釋184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英國卻被其打敗的史實。當時我國GDP雖高,但多由傳統農業、家庭作坊、瓷器、茶葉、絲綢等構成,而英國GDP總量雖遜于我國,但由工業、堅船、利炮等先進要素構成。
其二、我國不僅“區域發展不平衡”而且“領域發展也不平衡”。眾所周知,我國東西發展不平衡,千萬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不僅如此,我國領域發展也存在較大反差。經濟領域突飛猛進,堪稱“中國奇跡”,基礎設施尤為矚目,不輸發達國家。但其它領域則不然,如教育、法治、科技、環境、金融、住房、社區建設、市場體系建設等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經濟硬實力大幅提升,但公民素養、幸福指數等軟實力還有待提高,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尚需時日。
其三,我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符合國際通行標準。我國人均GDP連年攀升,已達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人均GDP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并不代表中等收入人口占據社會主體。我國中等收入以上人口僅4億,近10億人口尚在中低收入和低收入水平。是否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不能忽視公認的國際標準和硬指標。世行規定,人均GDP 2萬美元屬初等發達國家,人均GDP 3萬美元屬中等發達國家,人均4萬美元以上,屬高度發達國家。我國人均GDP剛過萬,離發達國家的標準尚有整整一倍的差距。
其四,我國發展的外部境遇和國際訴求仍屬發展中國家性質。我國經濟增長領先其他發展中國家,但在國際權力體系中的地位和爭取國際制度性權利的訴求,仍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致。在現有全球治理體系中,我國的話語權和代表性的“赤字”嚴重,例如,我國的GDP總量兩倍于日本,但在IMF中的份額和投票權均不及日本。在國際經濟和金融的核心權力體系中,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均屬被擠壓和邊緣化的對象。在國際秩序重塑過程中,我國與發展中國家一同被美西方視為“非我族類”,被排除在游戲規則圈外。近年來,我國的國際境遇雖有改善,但并未進入國際權力體系的核心圈,仍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有著相同的訴求目標和艱巨的奮斗進程。
一言概之,我國GDP總量再怎么大,除以14億人口就不那么多,尚有6億左右人口人均月收入不足150美元。我國以“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定位自身名副其實,理應享有發展中國家應有的權利和待遇,主動放棄發展中國家地位,意味著主動離開發展中國家陣營,危害性較大。針對美西方的抹黑、新興大國的“戴高帽”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誤解,需要分類辨別,因國施策,多角度闡明我國發展的實情和屬性,增強我國自身定位的科學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