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建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舉國同心、眾志成城,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和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中國做出了強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應。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表示,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的制度優勢,有關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疫情同時也是一面“照妖鏡”。西方一些國家、政客和媒體,不管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的甩鍋行為,還是堅持冷戰時期的思維慣性,置事實于不顧,對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成效視若罔聞、信口雌黃,顛倒是非、黑白不分,一味地以疫情來抹黑中國。
一是妄貼標簽。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但西方某些政客在沒有任何科學論據的情況下,頻頻在“新冠病毒”名稱上做文章,不負責任地使用“中國病毒”這類歧視性表述,企圖借此轉移國內民眾對他應對疫情不力的不滿。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禁止將病毒地域化、種族化。但對一些存心打壓中國的人來說,無法改變他們抹黑中國的險惡用心,猶如“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二是隱晦指稱。新冠病毒的起源、傳播及演變始終備受關注。西方一些國家、政客和媒體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通過各種話語方式暗地里將疫情源頭、病毒起源與中國相連。如“新冠病毒人造論”“新冠病毒起源于實驗室”等論斷把矛頭指向武漢病毒研究所,宣稱應對病毒源于武漢病毒研究所進行調查。凡此種種,讓不知情的各國民眾誤解中國、誤會中國。實際上,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也是科學難題,不僅需要較長時間,而且存在不確定性。正如譚德塞多次強調,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需要事實,而非恐懼”“需要科學,而非謠言”“需要團結,而非污名化”。
三是按題轉釋。通過對事件、材料的轉釋,賦予解釋者自己的目的和議程設置。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近日報道稱,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向競選機構發送了一份長達57頁的備忘錄,建議共和黨候選人通過積極攻擊中國來應對新冠疫情危機。這是他們的核心議程設置。正是基于此,西方國家的一些政客不放過任何一個抹黑中國的機會,耍出各種伎倆。“不要替特朗普辯護,直接攻擊中國就行”“疫情蔓延就是中國的錯,病毒來自中國,中國還隱瞞了疫情”“基于中國的疫情數據報告,我們無法判斷病毒的傳播規模、速度等”。
四是虛張聲勢。西方一些國家和政客不顧事實和國際法則,利用疫情“起訴中國”,以虛假的聲勢來抹黑中國。美國會中22名共和黨議員就要求總統特朗普向國際法院起訴中國,理由就是所謂中國應對疫情不力。美國密蘇里州總檢察長施密特宣稱起訴中國,妄稱中國要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密蘇里州乃至全球造成大量死亡、病痛和經濟損失負責;密西西比州總檢察長菲奇宣布將起訴中國。所謂“起訴中國”,這些人明知這是一場惡意濫訴的鬧劇卻還要上演,就是要把一肚子壞水往中國身上潑,抹黑中國是他們的共識。
五是貌似求真。抹黑者在意的,往往并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符合他們期待的“合理想象”。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無端指責中國“瞞報數據”的聲音甚囂塵上。如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做客法國第一大新聞臺BFM電視臺早間新聞節目,介紹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開展國際合作情況時,法國部分媒體就質疑中國疫情死亡人數是否被低估。實際上,國外一些媒體關心的不是數字背后的生命意義,而是想以此作為認定中國政府疫情防控不力、信息不透明的工具。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4月17日發布通報,公布了修訂后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據和死亡人數。不僅列出了修正后的數據,還公布了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數字核查采集過程,并詳細列明出現數據差異的四點原因。在客觀上是對這種質疑的最好回應。
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沙伊卜說,世衛組織目前正與兩種“大流行”斗爭,分別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虛假信息大流行”。西方一些國家、政客和媒體假借疫情抹黑中國的目的是丑化中國、孤立中國、遏制中國。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既要有“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信和堅定,也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從容與智慧。同時還要看到,在信息全球化時代,在國際傳播話語格局中,英語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容易形成與其他語言之間的鴻溝,從而造成國際傳播中的英語“信息繭房”,容易導致西方一些國家、政客和媒體抹黑中國的言論被放大或夸大,甚至存在極化的可能,從而形成在抹黑話語長期浸潤和不知情下的“三人成虎”現象。謠言謊言等一旦失去了辨識也就容易被誤以為是“真實”“事實”,所謂“當真理還在穿鞋,謠言已走遍天下”。因此,面對在新冠疫情上抹黑中國的言行,應該具有及時應對的警覺與作為。
一是因事而進,做好源頭回應。一個國家、一個政客的抹黑力量是有限的,他們希望通過抹黑行為產生“破窗效應”,聚集更多的力量來抹黑中國。無論是從傳播規律還是處置要求來看,源頭回應都是一個重要措施。因此,面對西方一些國家和政客抹黑中國的不同形式言行,不要也不能做“沉默的羔羊”,而要以國際基本共識為基礎,及時、有效地對事件、言論進行回擊、澄清,以正國際社會視聽。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來說,要立足于“病毒不分國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這個共識,闡述好“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講清楚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以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分享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及時為有關國家提供急需的醫療物資,為各國來華采購抗疫物資提供便利。這些事實是最好的“清洗劑”,擠壓了抹黑中國現象的存在和滋長空間。
為幫助哈薩克斯坦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決定向哈薩克斯坦派遣抗疫醫療專家組。專家組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健委選派。4月9日,在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赴哈薩克斯坦抗疫醫療專家組準備出發。新華社發。
二是立足于常態化國際傳播,增進國際互信。制造隔閡和不信任從而孤立中國,是西方一些國家和政客抹黑中國的目的之一。從當前的國際傳播來看,“西強我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中國“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問題依然存在,為西方一些政客、媒體抹黑中國提供了空間。增信釋疑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功能。要把提升國際傳播水平作為有效化解和減少被抹黑的負面影響,增進國與國之間相互信任的重要手段。要加強英語傳播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以小事件透視大時代,以小人物折射大變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趨勢,“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要改變“重主題輕主角、重體現輕展現、重論述輕敘述”的片面做法,既要訴諸邏輯論證的“理性傳播”,也需要訴諸情感交流的“感性傳播”,形成同氣相求的共識。要加強與各國記者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既要自信從容地講成績,也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現階段中國所存在的矛盾與問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鏡像”,講好中國故事。
2020年2月2日,施工機械在湖北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施工。攝影師/陳曉東
三是堅定自信,走好全面現代化和民族復興之路。樹欲靜而風不止。西方一些國家和政客抹黑中國,其目的之一就是給中國的發展進步制造干擾。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我們應該看到,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許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與此相伴隨,西方一些國家和政客抹黑中國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風物長宜放眼量。今天的中國不再是被污以“黃禍論”時的近代中國,抹黑改變不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趨勢,丑化消解不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遏制只會更加激發中國人民內生的韌性和不屈的精神。抹黑中國也讓我們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毅力和努力,凝心聚力走好民族復興之路。這是對抹黑中國者最根本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