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助力長江經濟帶復工復產復商復市
——珞珈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論壇(2020年第三期)舉行
近日,珞珈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論壇(2020年第三期)舉行。論壇聚焦“長江經濟帶復工復產達產的典型案例和促進政策措施研究”主題,邀請專家學者為助力長江經濟帶復工復產獻策獻計。
論壇由武漢大學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多學科研究團隊發起組織,武漢大學中國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院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長江經濟帶專業委員會“長江經濟帶30人論壇”組委會承辦,吸引了來自長江經濟帶沿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
論壇上,江蘇省政府參事、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以《聚力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為題指出,通州灣是我國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的交匯點,同時也是促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相互協調配合的重要支撐點,把通州灣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具有重要意義。
成長春進一步指出,把通州灣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一方面可以放大通州灣江海聯動示范區功能,推動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推動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另一方面可以緩解長江航道壓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此外,還能夠服務于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形成長三角一體化北翼軸線,實現上海龍頭的輻射帶動作用北向延伸,最大程度發揮上海龍頭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功能,推動北翼板塊融入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格局。
成長春建議,要以通州灣為核心,加快推進臨海大港口、交通大樞紐、產業大項目的落地和建設,推動港產城一體化聯動發展。同時,以國際一流水平規劃建設通州灣海港,把通州灣建成長江經濟帶新一輪更高水平開放、承接國際資本轉移、配置國內外資源的出海門戶。
云南大學教授、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會長文傳浩聚焦長江上游地區疫后復工復產的行動與舉措,介紹了長江上游地區在企業紓困、金融支撐、減稅降費、就業扶貧、穩定外貿、促進消費、擴大投資、優化政務等方面的行動與舉措。在介紹中,文傳浩指出,重慶市、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在復工復產方面采取的措施具有一些共性,如中小企業規模小、抗外部沖擊弱,四省市率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金融手段是維持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為加大對企業及重點投資項目的融資支持,四省市均發布金融扶持企業的政策措施;受疫情影響,長江上游地區各企業延遲運營、企業財務壓力較大,因此,上游各省市均采取減稅降費措施為企業減負;上游地區還采取一系列就業扶貧政策以保障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人群就業;此外,疫情期間穩定外貿外資也是上游地區普遍采取的舉措。
安徽大學教授王澤強在《多鏈融合推動復工復產的安徽實踐》的報告中介紹,安徽的實踐和做法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完善政策鏈,為復工復產保駕護航。安徽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精準有序扎實推動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更好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第二,暢通產業鏈,確保復工復產不掉鏈。安徽切實推動復工復產、促進上下游的產銷對接,特別重視加強省際之間、市縣之間的協調,做好人員、物資有序、安全流動,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第三,強化創新鏈,以科技賦能復工復產。為主動適應線上線下經濟有機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安徽專門設立安徽合肥線上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促進線上新消費,構筑產業新優勢,培育經濟新業態,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第四,穩定資金鏈,打好財稅金融組合拳。在疫情發生之后,安徽財稅金融部門及時應對,加大對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資金支持,增強發展信心。第五,健全服務鏈,推廣“共享員工”模式。安徽省出臺針對性政策,部署全省全面推行“共享員工”等用工余缺調劑工作,構建“共享員工”協調推進機制,建立企業用工富裕和短缺“兩張清單”、搭建省級對接和市級對接“兩個平臺”、強化政策和資金“兩個支持”。
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劉釩在《長江經濟帶以數字經濟助力復工復產的典型案例分析》的報告中指出,數字經濟實際上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劉釩介紹,長江流域以數字經濟助力復工復產取得顯著成效,展現出來了“新基建”蓬勃發展、“新商業”直上“云端”、“新管理”數字智慧的新氣象。疫情沖擊在很大程度上倒逼數字經濟提速發展,下一步應從七個方面加大力度,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積極作用,助力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取得更大戰果:
一是要對接國家“新基建”頂層設計,做好落地落實的細節工作;二是要大力發展“互聯網+”智能+醫療健康;三是要探索“普惠型+云服務”的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政策;四是要建設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五是要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釋放工業數據的能量;六是加快構建城市“產業大腦”,推動數字應用場景全覆蓋;七是要避免互聯網商業模式對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過度影響。
武漢大學經濟輿情研究基地、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肖光恩在《疫后湖北省對外貿易如何重振》的報告中認為,疫后重振湖北省對外貿易發展,在戰略上應堅持“1234”的戰略著力點,即“一個堅強的依靠,二個市場無縫連接,三方力量聚合發力,四大戰略深度融合發展”。
具體來說,一是政府層面要從釋放制度紅利、優化環境營商環境、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戶籍改革等方面著手激發企業活力、推動城鄉聯動發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企業制定短期和長期發展戰略。在短期內要強化企業在疫后的生存意識,轉向可貿易性投入品的生產,加大對醫療和生物醫藥產品的出口;開拓新國際市場,特別是開拓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積極開拓國內銷售大市場;實施分工或分時彈性工作制,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或經營,開展跨境電商。在長期內企業要提高創新能力,推動產品結構升級;積極研究國際市場的新變化,引導供需結構的變革;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優化出口國別地區結構。三是增加國內市場需求對湖北省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同時優化收入來源結構,增加預期消費。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鄧明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