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近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的影響”線上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
面對全球疫情,人類發展的歷史大勢不會改變
中聯部原副部長、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于洪君表示,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中國走向世界與世界擁抱中國的歷史大勢不會改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讓世界各國對于廣泛開展多領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與安全的緊迫性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當前,我國對外工作重心應首先聚焦全球抗疫合作,與此同時繼續致力于合作發展問題。既要適應全球抗疫的新形勢新任務,又要始終著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大局。”于洪君建議。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中聯部原副部長、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周力建議做好以下方面準備:第一,要做好應對外部需求萎縮、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的準備。應加快國內發展布局,建設區域產業鏈,推動更多基礎設施項目在國內開工落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重任;第二,統籌抓好春耕春種,保持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加大對糧食生產政策的支持和補貼力度,完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大力推動農業國際合作,促進全球農業與糧食供應鏈有效運轉等。
疫情對全世界是一次大考、對每個國家都是一次全面體檢。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所長張樹華提出,此次疫情會極大地改變國際格局和世界政治生態。隨著國內疫情驅穩,近期應全力做好以下六點工作:一是加快疫苗等研發和使用;二是科學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三是應及時出臺積極有效的財政稅收政策;四是要預警“一帶一路”所面臨的挑戰;五是面對“去全球化”和世界經濟衰退雙重風險;六是要持續優化外宣工作。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軍提出,民族國家作用的增強并不必然削弱全球化的發展。在全球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還是依靠民族國家發揮主導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唯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才能戰勝疫情”。國際社會應努力化“危”為“機”,以團結合作這一最有力武器戰勝全球疫情。
面對國際關系新變化,各國應以開放合作的實際行動抵御疫情沖擊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基地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亞歷山大·李普曼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歐盟自成立以來面臨的重大考驗:第一,疫情導致歐盟共同經濟空間碎片化;第二,歐洲目前缺乏統一的防疫政策,各國都對自己鄰國控制疫情的能力持懷疑態度;第三,封城的經濟成本高昂。當前疫情沒有將歐洲國家團結在一起,反而讓彼此的矛盾更加突出,歐盟在未來是否能充分發揮維系歐洲統一的作用仍待觀察。
前中國駐吉爾吉斯、拉脫維亞、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大使,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姚培生認為,盡管疫情對全球政治經濟帶來了沖擊,但不會沖毀整個世界的“堤壩”,也不可能摧毀已形成的全球經濟共生體系。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海燕認為,由于疫情蔓延的范圍和防控難度以及時間長度的不確定性,對各國經濟預期不確定性的影響可能會造成世界經濟的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民族主義會更有市場,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可能會向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國內收縮,影響我國的全球產業投資布局和物流格局,尤其是影響我國全產業鏈體系的升級與完善。為了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中國需要改變外貿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轉而構建內貿與外貿并重的全球貿易體系,讓跨境電子商務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重建政治信任才能推動全球化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研究員曲文軼表示,價值鏈重構與國際分工格局調整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各方仍有機會采取行動對調整過程施加影響。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張昕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不同的政策表現和抗疫理念,不應被簡單地化解為孰是孰非的制度競爭,相反可以看作是提供了相互學習抗疫經驗、在災后協調經濟重建的難得機遇。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閻德學表示,應加強國際合作以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