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譚小琴
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這是對歷史智慧的深刻總結,也為戰勝疫情指明了著力方向。
回顧歷史,人類成長的歷程既波瀾壯闊又驚心動魄,曾經歷天花、流感、肺結核、鼠疫、霍亂、瘧疾、斑疹傷寒、黃熱病、艾滋病、SARS等重大疾病。但人類從未被災疫打垮,而是愈挫愈勇,從磨難中奮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人類戰勝災疫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從發現疾病到疫苗問世,水痘疫苗用了34年,天花疫苗用了26年,流行腮腺炎疫苗用了22年,小兒麻痹疫苗用了20年,流感疫苗用了14年,麻疹疫苗用了9年,風疹疫苗用了7年,狂犬疫苗用了4年。事實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堅實一步,所以,應該理性面對災疫,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應過于恐慌。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驅動,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功能與作用,不斷展現科技的力度與溫度,堅決筑牢疫情防線。
科學技術的“硬核”實力為打贏疫情防控提供強大支撐
戰勝大災大疫需要遵循正確的戰略策略,科學防控是主線。黨中央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把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作為關鍵著力點。我國科技戰線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確定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五大主攻方向,科研、臨床、防控一線相互協同,產學研各方密切合作,迅速確定各類防控設備和診療方法。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為打贏這場無硝煙的戰爭注入了滿滿的底氣和信心。
例如,在統籌病毒溯源及其傳播途徑研究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使用小程序自動定位,監測附近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發病點,查明病源從哪里來、向哪里去、如何傳播,提高精準度和篩查效率;利用“疫情數據實時更新系統”“確診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詢系統”“發熱門診分布地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測評估系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實現對流動人員信息的精細掌握、對疫情的精準防控和快速診治;采取恢復期血漿、干細胞、單克隆抗體等先進治療方式,提高重癥、危重癥救治水平。科學技術在疫情可溯、可診、可防、可治、可控方面體現出獨特優勢。科學技術的“硬核”實力正在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支撐。
依靠科技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戰勝大災大疫,科研和物資生產第二線與疫情防控第一線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戰,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保持基本民生服務不斷檔。事實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于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方面,各行各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借助釘釘、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飛書、Welink、百度Hi等軟件開展遠程辦公,實現了“停工不停產”。
另一方面,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促進了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無人配送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萬物皆可網購”的“宅經濟”也異軍突起,游戲、視頻等娛樂行業異常火爆,例如,愛奇藝、芒果TV和騰訊視頻的會員數量就分別環比增長1079%、708%和319%。“宅經濟”撐起了國內消費的“半邊天”。
因此,我國產業界要以此為契機,依靠科技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科技助力匯聚全國人民齊心戰“疫”的磅礴力量
科技戰“疫”,需要依靠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還要努力確保人人做到科學防疫。
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光榮傳統,盡出所學、各展所長,匯聚成共度危機、共謀發展的科技志愿服務大軍,在抗疫一線協同作戰,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充分展現出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和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其感染力和感召力既強信心、更暖人心。比如,科技工作者編撰的《走進方艙(第一版)》《走出方艙(一線醫護版)》《走出方艙(病友版)》《應對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冊》等讀物紓解了人們的焦慮情緒,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全覆蓋的心理干預和疏導機制。截至3月4日,全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已處理各類心理傷害和危機案例1299人次,有效干預了相關危機事件。此外,科技工作者還及時揭露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謠生事的言行,切實提高辟謠信息的權威性、影響力、引導力和傳播力,幫助公眾提高科學素養以筑起謠言防火墻,在全社會形成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良好風尚,凝聚起全國人民齊心戰“疫”的磅礴力量。
社會層面而言,一是5G、大數據等科學技術讓信息傳播更順暢更及時,群眾能夠及時獲取疫情防控信息,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么、還要做什么,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則能夠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及時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現的苗頭性、趨勢性問題,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引領,構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二是科學技術引發了人類生活方式變革,疫情期間,全國十幾億人民身“宅”心不“宅”,通過網上學習、看電影、聽音樂、“云旅游”等方式宅家戰“疫”,在科學技術構造的“云空間”里靜享“云生活”,有力地促進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平穩、有序開展。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放眼未來,人類與災疫的較量仍會繼續。戰勝大災大疫依然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科技戰“疫”的歷史是一部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很好教材,用好這部教材,人類會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