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如何邁上新臺階
——察哈爾學會“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研討會”在京舉行
光明網訊(記者 李姝昱)1月17日下午,察哈爾學會“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研討會”暨《國之交如何民相親: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之道》(以下簡稱《國之交如何民相親》)發布會在京舉行,探討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如何邁上新臺階。會議由中國前駐烏干達、贊比亞大使,中國前駐美國休斯敦總領事,察哈爾學會秘書長李強民主持。
會議現場
會上,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會長韓方明發表致辭。他表示:“《國之交如何民相親》對于理解國家外交戰略、理解中國公共外交智慧有重要啟發,可供關心中國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參考。”在他看來,該書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二是全球視野與歷史底蘊有機統一,三是對中國立場與新時代的深刻闡述。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發來賀信。“祝賀《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的出版!這不僅是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的力作,也在豐富著人類對公共外交民心相通的理解。”他希望,未來該書能夠譯成外文,以促進“‘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大眾圖書出版分社社長曹沁穎致辭談到,讓世界認識、認可、認同中國的“三認原則”,以及中國與世界共識、共鳴、共振的“三共主張”,是王義桅對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的積極探索。“我們對《國之交如何民相親》的出版十分重視,力求各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希望它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
《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簡要介紹了創作初衷、過程和心得。他坦言,多年來在從事公共外交研究、進行公共外交實踐,以及接受媒體采訪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思考,心臟和祖國一起跳動。《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不只是智慧結晶,還是一種情感結晶。“公共外交只是一個切入點,幫助我們重構知識體系。本書寫作時,力求更多地從人類文明底蘊角度,來思考外交話語、學術話語,希望能夠回到多樣化的世界,更好地指導世界各國的外交實踐。”他如是說。
接下來,與會專家圍繞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面臨的機遇、挑戰,以及《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的內容特點、重要意義等,進行了充分交流、深入研討。
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察哈爾學會國際咨詢委員會聯席主席呂鳳鼎指出,《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視野廣闊,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緊緊抓住了公共外交理論和實踐的主體,基本涵蓋了公共外交所有值得探討的領域,對不少問題的論述都比較有見地。“公共外交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促進國家之間、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友好相處。書名‘國之交如何民相親’,體現了對公共外交的深刻理解。”他表示,新形勢下,要進一步堅定做好公共外交的信心,探索做好公共外交的方式和方法。
“今天,黨和國家對公共外交的頂層設計、宏偉藍圖、大政方針等進行了全面規劃。《國之交如何民相親》應運而生,較好地體現了中國學者的立場、智慧、能力和水平,讓人印象深刻。”國務院新聞辦秘書局原局長趙守義評價說,這種嘔心瀝血著書立說的精神值得學習。
在公共外交實踐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句話廣受贊同。那么,如何把其中內涵充分挖掘出來?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察哈爾學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吳思科認為,《國之交如何民相親》很有啟發意義,在民心相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全書不回避問題,而是抓住了‘國之交如何民相親’這個關鍵點,既有歷史的深度,也有全球視野的廣度,還不乏富有哲理的總結和提升,難能可貴。”
中國前駐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大使,察哈爾學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姚培生表示,《國之交如何民相親》對公共外交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觀點新穎,論述深刻,可謂力透紙背、擲地有聲。“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王義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深厚的知識底蘊。”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表示,《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對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準確研判,并大膽提出、深刻分析問題,充滿真知灼見。她結合實地考察經驗,對當前制約各國更好實現民心相通的因素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幾點改善建議:一是主動釋疑解惑,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避免主觀化、空泛化、表面化的新聞報道;二是繼續推動惠民工程,除了基建項目,還要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三是提高中資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和危機意識。
山東大學特聘教授賈文山認為,“一帶一路”研究要有全球性。如何實現民心相通?學術交流比較關鍵。《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定位準確、內容充實,發人深思。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孫曉萌談到:“《國之交如何民相親》既有橫向的時間長度,又有縱向的理論深度,對公共外交的觀念史、學術史、制度史等進行了系統回顧和梳理,充滿著批判性思維,閃耀著思想的火花,在學理層面、實踐層面都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她希望,察哈爾學會下一步能夠細化對公共外交的研究,積極與各國智庫開展交流合作。
公共外交領域,面臨哪些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賀文萍提到,《國之交如何民相親》對相關問題的關注,散落在各個章節。在她看來,作者王義桅對公共外交之藝術性、時代性、國家性的分析切中肯綮。中國公共外交,如何做好國際表達?她希望,能夠加強典型案例分析。
中央黨校文史部兼職教授、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謝茂松評價說,《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體大思精,有著敏銳的問題意識,對公共外交進行了學術梳理,還提到了數字時代公共外交的新形勢,頗具啟發性。
“民相親,首先要相見、相識和相守。對話交流,是心靈相通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鐘新認為,《國之交如何民相親》一書充滿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如何把中國文化融入公共外交的理論創新?她舉例說,全書第六章“中國公共外交哲學”中提到的“潤物細無聲”“大音希聲”“此時無聲勝有聲”等三種境界,耐人尋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國書建議,更好地處理外交和外宣的關系,樹立新的外交思維,以提升公共外交的高度和境界,促進公共外交的轉變和升級。
主持人李強民在會議總結發言中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讓世界更好地認知中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公共外交任重而道遠。”他希望,未來能夠扎實推進理論研究,用以指導公共外交實踐。“近年來,察哈爾學會在公共外交領域,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觀成績。今后,學會將再接再厲,爭取為促進中國公共外交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李強民說。(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