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李澍)自2009年David Lazer等人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同名文章以來,“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就進入了人們的視線。1月18日下午,由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全國高校質量監測研究會、博引未來研究院聯合主辦的“IESS國際社科成果評價與服務系統研發暨計算社會科學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會議現場
博引未來研究院院長吳璇博士介紹了IESS國際社科成果評價與服務系統(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簡稱 IESS)。該系統由博引未來研究院與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聯合研發,通過對經濟、社會、心理、傳播等社會科學領域近120年以來的580多萬篇文獻進行數據挖掘,全面展現了各領域的知識圖譜、學術網絡連接及科研陣地中心的變化,為開展社科研究評價、了解社科研究現狀、啟發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較為健全的計算社會科學研究平臺。當前系統開放的功能包括研究熱點監測、期刊評價以及作者、機構與國家研究成果評估。
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副院長趙曙光教授基于IESS對全球百年社科研究的知識圖譜進行了分析,通過數據挖掘展示了百年來社科知識生產的趨勢、百年社科的研究熱點演變、百年社科研究的高引成果、百年社科知識生產者的變化、百年社科知識生產的國家轉移和百年社科知識生產的機構分布。
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學生司司長瞿振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原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副主任王戰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劉燕南,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助理、政治學系長聘副教授孟天廣等專家對系統的學術價值進行充分肯定,并圍繞IESS-SSR國際社科成果評價與服務系統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為系統的完善和社會科學,特別是計算社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下一步IESS國際社科成果評價與服務系統將增加期刊定位、審稿周期和科研成果質量評估,以及基金投入產出情況等,從多角度、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促進計算社會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