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 武鵬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我國社會團體近年來發展迅速,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其地位和作用也將進一步獲得提升,開始邁入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堅持以黨建引領推動社會組織發展,積極有效地參與基層治理,充分發揮出充當政府和社會間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已經成為了社團發展的重要指引方向。
為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號召,發揮社團專業優勢力量,參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近日,由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主辦的“立足首都、面向國際,生態治理體系建設與發揮社團作用專家會議暨國際生態經濟協會2019-2020年度工作價值報告會”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召開。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專職副會長,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約研究員,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湖北省行政學院)兼職教授李軍洋主持會議。
據悉,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法案室主任翟勇,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副校長袁吉富教授,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原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行政體制與人事司司長李慶瑞,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顧問、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宏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李文釗教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原副巡視員、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專家委員靳東平、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生態經濟協會特約研究員林堅等出席了會議并發表講話。
李軍洋首先就國際生態經濟協會一年來主導工作的成果和價值,從六個方面分別做了報告:第一,在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社團參與生態治理的作用;第二,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為企業建立國際雙向支持服務工作平臺,推動建立國際辦公室,發揮充當各國非政府組織和政府之間橋梁紐帶的作用;第三,發揮社團對于會員的幫扶作用,為會員企業發展提供平臺戰略規劃,供給社會資源配置,提供路徑分析和案例參考,并對個人專家會員提供開展深入研究工作的平臺支持;第四,理論結合實際,積極建言獻策,成為政府社會工作的專業高端智庫;第五,整合優勢資源,深入綠色礦山、綠色建筑、綠色消費等專業領域,構建示范體系;第六,發揮社團專業性學術研究成果的引領價值和作用,向社會分享成果。
李軍洋還做了題為《構建首都生態人文治理新格局》的報告,他指出: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下,首先,深入分析城市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生態內涵、結構,特別是引入系統工程的思路,構建基層社會生態與人文治理新格局。其次,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率先而為,發揮“首善有我”的精神,堅持黨建領導,直插基層,開展首都基層治理生態人文示范點的建設。再次,充分發揮黨建與業務活動相結合的優勢,在基層社區設立“生態、和諧、人文、首善、宜居”樣板,形成帶頭示范引領的社會效應,大幅提升生態治理水平。最后,構建和完善首都現代城市治理生態體系,通過科學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平臺,推動城市管理向精治、共治、法治為基本特征的城市治理轉型,保障城市治理科學高質量運行,逐步形成良好城市治理生態,推進北京成為未來國際化強國首都。
翟勇高度評價了報告成果,他結合我國當前環境治理法制建設情況對此做了說明。在生態環境立法方面,關于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相對較為完善,但對資源利用效率的問題關注較少,基本上沒有戰略籌備的概念,需要加快專門針對生態系統的相關立法工作。在生態治理方面,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過程當中,應當把資源利用效率擺在重要位置,將設立針對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法律納入到規劃之中,這是改變我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提升國家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
袁吉富指出,報告通過系統的思考、工程的理念、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研究報告有較高的可操作性。他表示,解決城市基層與環境治理的矛盾,需要公共力量介入,這種力量就是黨政的力量,因此開展生態治理必須堅持黨建引領。但黨建引領不是包辦或者取代其他主體的作用,而要建立有層次的系統方法,有些問題靠基層黨建引領來解決,有些問題則需要更高層次的黨建引領來解決。國際生態經濟協會作為社會團體,以專業力量為黨建引領生態治理提供了科學系統的實施方案。
楊宏山認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要強調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對于中央而言,要在黨的引領下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對于基層而言,更應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對于學界而言,應加強深入研究,使其成為一種可持續的運作機制。
李文釗指出,在基層治理中,應緊緊抓住“生態經濟”的專業力量,積極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城市在生態治理與生態社區建設方面的成功實踐經驗,同時注重對外進行國際傳播,向國際同行進行交流,真正踐行“引進來”和“走出去”。
李慶瑞強調,社會團體是國家生態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在生態治理中發揮了很好的價值,還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他期待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繼續走在前列,起到社團帶頭和引領的作用。
周珂指出,我國必須通過補短板來盡快完善整個生態治理體系,其中社會團體發揮著突出作用。他認為,生態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越是把相關管理放到基層,它的治理成本越低,效率越高,而且越能夠通過公眾生態意識水平的提高,使生態治理變成公眾自覺參與的社會性行動,從而達到理想的自治狀態。
靳東平認為,把黨建工作與社會治理工作相結合,是一個創新性的工作,但是在直插基層的過程中面臨著挑戰。有時好的想法、好的政策到了基層就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和障礙,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下大力氣,協調各方的力量共同努力,久久為攻,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
林堅認為,基層自治要抓住關鍵著力點,以系統工程的思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應把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層,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其中,黨委領導是前提,政府負責是關鍵,民主協商是機制,社會協同是手段,公眾參與是主體,法治保障須得力,科技支撐是條件,多方參與齊心協力才能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