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守正創新強自信·系列高端訪談】
開欄的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國文明網、光明網聯合推出《守正創新強自信》融媒體專欄,充分反映各地區各部門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和實際行動,全景展示我們黨在領導文化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形成的方針原則,生動闡釋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新。
訪談嘉賓: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省文明委常務副主任 虞愛華
一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首次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確了“堅持和鞏固”文化制度體系的基本內容,部署了“完善和發展”的重點任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的文化自信,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新境界。
制度是定國安邦之本,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優越的制度不是“飛來峰”,有效的治理源于文化滋養。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目標,又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才能構筑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二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一是來自科學理論指引。只有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引,才能建設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自信,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有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科學理論的指引。毛澤東同志說:“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不斷解決了思想“開化”、思想“僵化”、思想“分化”問題。曾經有人“真經”還沒念好,卻“言必稱希臘”,甚至認為“外國月亮比中國圓”,誤導社會心理,崇洋媚外。根本扭轉這一局面、實現民族精神浴火重生,就是要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了這個主心骨、定盤星、度量衡,我們就可以從正本清源走向守正創新。
二是來自黨的堅強領導。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擔負發展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從提出“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到確立“雙創”原則,我們黨都緊密結合時代條件,闡明自己的文化綱領和奮斗目標,制定務實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實現文化進步中推動歷史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建設提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文化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4條基本方略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其中一條;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項顯著優勢中,文化優勢是其中一項;在黨的“六項建設”中,思想建設是其中一項,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堅強領導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最根本保證。
三是來自人民力量依靠。眾所周知,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追溯文化的起源,無論是作為觀念形態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還是作為藝術形式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曲藝雜技,都源自人民的生產生活、群眾的創新創造。正是因為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薪火相傳、自強不息,中華文化才生生不息、一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發展的母體,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人民需要文化,文化需要人民。新時代建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文化,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其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閱卷評判是人民群眾,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群眾對文化自信的選擇和文化自信對人民的擔當,共同匯成中國發展進步的合力。
四是來自不懈奮斗實踐。我們黨在98年一以貫之的接續探索中,將開辟正確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建立有效制度有機統一,找到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正確道路,使中國趕上了時代,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人的自信心不斷提升。這種自信不僅來自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大奇跡”的硬實力,更來自于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的精氣神。我們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其中極為重要的就是精神風貌的變化。為什么“中國人民一定能,中國一定行”?貫穿其中的,是我們的制度顯著優勢,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園。輝煌成就提振奮斗精神,火熱實踐激活文化源泉,偉大時代催生創作激情。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大廈巍然聳立的歷程。
五是來自開放包容態度。文化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凝結著過去,聯結著未來。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形成了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化。正是文化的精神紐帶,歷經上下五千年,把我們56個民族、近14億人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化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海內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典范。事實證明,開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又是文化繁榮的動力。歷史沒有終結,文明未必沖突。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一段著名的話:“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三
學深悟透、知行合一落實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繼續以“奮進之筆”書寫文化自信,需要在4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要在凝聚精神力量上下功夫。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凝聚精神力量,首要任務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建好用好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學習強國”平臺,抓好“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自覺形成人人學、天天見、處處用的生動局面,更加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匯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的磅礴偉力。要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貫徹落實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上,持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社會思潮、固本培元,促進全體人民堅守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
二要在強化制度執行上下功夫。制度軟實力要靠硬執行來實現。宣傳文化部門作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職能部門,不僅要宣傳引導好全社會執行制度,而且自己要率先執行制度,善于在制度的軌道上推進文化建設。對標到位才能執行到底。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既防止理解上一知半解、斷章取義,又防止執行上徒陳空文、急功近利,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堅決杜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絕不能干那些只討領導歡心、讓群眾失望的蠢事。建立宣傳文化領域制度執行事前研判審查和跟蹤評估機制,任何時候都要在制度之下,而不是制度之外,更不是在制度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對逾越制度紅線、觸碰制度底線的,抓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確保制度人人遵行、時時生威、處處有效。
三要在激發創造活力上下功夫。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是檢驗文化領域治理效能的重要尺度。要堅持“要在守正、貴在創新、重在實踐”,不斷突破老思路、擺脫老套路、走好融合路,以創新創造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要對標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對照“急需”制度、“必備”制度,通過深化改革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破除束縛文化創造活力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基層最具創造精神。要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支持基層改革創新,及時將好的經驗做法轉化為制度、上升為法律,加快形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有力制度保障。
四要在制度宣傳教育上下功夫。道路決定命運,制度護航復興。要把堅定制度自信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宣傳文化工作各方面、國民教育全過程,旗幟鮮明唱響“制度頌”。統籌理論輿論、網上網下,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既展示成就、又揭示原因,深刻解析“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的制度原因,深入解讀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制度密碼”。要積極構筑中國制度建設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偉大實踐和偉大成就,主動設置議題、策劃主題,講好中國制度故事,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充分認識到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懈奮斗、接續奮斗、永遠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