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要求,對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認真學習和落實《綱要》精神,發揮道德建設在新時代的重要作用,光明網推出“德潤新時代”系列稿件,助力營造良好道德風尚。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羅理章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正當其時,對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道德領域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同時也要看到,道德領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著力加以解決。
第一,要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事興業,關鍵在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精神狀態等方面同新時代要求相符合的。這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工作都要聚焦這個目標,須臾不能偏離。要不斷深化對時代新人豐富內涵、時代特質、根本要求的認識和理解,更好地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擔負起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職責。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引導人們把實現個人理想融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之中,培養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要聚焦青年朋友的“需求”“方法”“信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引導青年朋友將個人前途命運與黨和國家偉大事業相聯系,將個人夢想與偉大中國夢相融合,為創造新的中國奇跡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在價值觀念上的最大公約數,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公民道德建設各方面、全過程,更好發揮出引領作用。要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樹立鮮明導向、強化示范帶動,引導人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明德修身、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堅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堅持落細落小落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自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第三,要夯實基層思想道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對象在基層、主體在基層,必須瞄準基層需求,創新基層工作,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提質量、上水平。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利用,用好宣傳欄、顯示屏、廣告牌等戶外媒體,夯實基層陣地,講好美德故事。特別注重加強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讓正確的道德取向成為網絡空間的主流,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環境,推動網絡成為正能量的集散地。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蔚然成風。
第四,要強化道德建設的法治保障。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道德建設離不開法治保障。要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把道德建設貫穿法治建設的全過程,以法治的力量維護道德、凝聚人心,營造全社會講法治、重道德的良好風氣。要把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融入社會治理,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風險評估機制,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等。要精準施策、標本兼治,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不斷凈化社會文化環境,讓道德的陽光溫暖人心,讓文明的雨露滋潤人心。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互聯網+’理念下民辦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升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7JD710020)、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互聯網+條件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16YJC710053)、2018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結構化鏈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批準號:FBJG2018033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