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高璇
激活民間投資,是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激發經濟活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間投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李克強總理數次召開專題會議研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問題;此外,中央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極大鼓舞和增強了激活民間投資的信心,自2015年第四季度民間投資增速斷崖式下滑后,民間投資整體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同時,受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影響,民間投資活動還較為謹慎,存在較大釋放空間,這就需要打好組合拳,多措并舉激活民間投資活力,擴大民間投資的關聯效應和乘數效應,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放水養魚”:切實提振民間投資信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首先是要提振民間投資信心。當前,在內外不確定因素疊加效應日益凸顯的現實情況下,我國民間投資信心存在不足,迫切需要營造良好氛圍,“放水養魚”,切實提振民間投資信心。一是要抓好頂層設計。圍繞激活民間投資活力,從政策措施選擇、完善法律法規、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好政策協同效應、法律法規保障效應以及環境生態效應,消除民間投資“不敢投”疑慮,增強民間投資信心。二是要加強輿論導向。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現代傳媒手段,多渠道宣傳出臺的關于支持民間投資的相關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擴大政策影響力,提振民間投資信心;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加快樹立和宣傳優秀民營企業家形象,形成正確輿論導向。三是要重視培訓提升工作。以強化愛黨愛國意識、拓展世界眼光、提升戰略思維、增強創新精神等為重點,對不同層級的民營企業家、企業管理人員開展專題培訓教育,提升民營企業家應對新常態、新問題的能力,增強民間投資信心。
“疏浚通渠”:切實拓展民間投資空間。民間投資難,最難在準入。當前,我國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民間資本市場準入壁壘依然偏高,迫切需要“疏浚通渠”,讓更多地民間資本參與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來,減少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影響,形成發展合力。一是要加快制度創新,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繼續推行負面清單制度,探索推行負面清單和產業準入的審管分離制度,清理民間資本準入不合理限制,消除阻礙民間資本進入的不合理條件,確實做到“法不禁止即自由”,保證民間資本市場準入自由。二是要加快模式創新,不斷拓展民間投資領域。繼續大力推進PPP模式、混合所有制形式,鼓勵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合作,讓更多民營資本參與到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上來,形成資金合力。三是要加快管理創新,營造有利于民間資本進入的市場環境。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圍繞培育高質量增長點、營造公平有序市場環境、便捷高效政務環境等,進一步簡政放權、改進監管服務和政務服務,做到“放”有力度、“管”有能力、“服”有水平。
“追本溯源”:切實拓寬民間融資渠道。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最大制約。當前,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拓寬民間投資渠道,比如廣東省設立了專項基金破解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浙江省成立了“浙民投”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等,可以說,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但我國金融行業“重公輕私”的所有制偏好和“重大輕小”的規模偏好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拓寬民間投資任重道遠。第一,應進一步完善多類型金融服務體系。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建立或組建民營金融機構,形成有益補充;加大金融創新,引導建立符合有利于激活民間投資活力的信貸制度和風控制度,提高傳統金融行業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第二,應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穩步推動“新三板”市場建設,規范金融新業態,逐步提高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比例。第三,應進一步完善全方位抵押擔保體系。通過優化征信體系,創新抵押擔保機制,健全擔保機構等構建全方位抵押擔保體系,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有力支撐。
“練好內功”:切實提升民間投資能力。投資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是制約民間投資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年來,受宏觀因素的影響,我國投資能力偏弱,民間投資“脫實向虛”“由內向外”趨勢明顯,“練好內功”,提升民間投資能力迫在眉睫。其一,應科學引導投資趨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積極引導民間投資投向國家鼓勵和支持的產業領域上來、投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上來、投向基礎設施建設上來。其二,應全面提升投資能力。圍繞民營經濟轉型升級,通過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盈利能力、增強服務能力等,不斷提升民間投資能力。其三,應健全激勵機制。財政上,對產業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民間投資項目予以補助支持;稅收上,通過實施免稅、返稅、優惠等一攬子措施,扶持壯大民間投資。
“破藩除籬”:切實優化民間投資環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關鍵在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近年來,隨著對營商環境的重視,我國投資環境也有了較大的改善,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升至第46位。同時也應看到還有較大的優化空間,迫切需要“破除原有環境依賴,進一步優化民間投資環境。首先,要營造”親“”清“的制度環境。既要轉變政府職能,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提升”親“的服務質量,又要依法加強監管,依法處理逃稅漏稅、制假販假、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確保”清“的政商環境。其次,要營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圍繞為企業家創造寬松、安全、友善的法治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保障其人身財產安全,增強干事創業信心;圍繞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完善產權保護制度,讓”恒產者有恒心“,提升民間投資的”安全感“。最后,要營造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加強社會信息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強政府誠信建設,努力消除”彈簧門“”旋轉門“”玻璃門“不斷提高政府的規范性和公信力,提升民間投資意愿。
“降本增效”:切實降低民營企業成本。民間投資低迷,還在于民營企業運行成本過高。近年來,通過持續減稅降費等系列舉措,民營企業成本確實有了明顯下降,但總體而言依然偏高,特別是在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的現實情況下,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最大限度降低企業成本成為關鍵之舉。其一,要持續降低民營企業稅負成本。圍繞減稅降費要求,通過落實減稅惠企、實施緩繳扶企、加速退稅利企、優化服務便企等諸多策略,切實降低企業稅負成本,提升民營企業獲得感,提高民間投資欲望。其二,要努力降低企業要素成本。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通過推進收費制度改革、電力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流通制度改革等,降低民營企業在用工、用能、用地、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提高民營企業效率,將降低民營企業成本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