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劉波
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3次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課題,為我們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北京國際交往的職能規劃,就是要回答新時代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首都職責使命的關鍵問題。縱觀紐約、倫敦和巴黎等國際交往中心節點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交往樞紐”,皆與本國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變遷密切相關。目前,城市代表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和全球競爭的趨勢日益明顯,北京既承擔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舞臺場所“供應地”的角色,又要參與同東京、新加坡等亞洲區域性城市國際交往資源競爭,還要參與同紐約、倫敦、巴黎等全球城市國際交往資源競爭。因此,當前集聚相關優勢資源,加快推進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更為迫切。
(一)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評估與挖掘國際交往承載力,合理布局各轄區國際交往功能。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與經濟、生態、文化、科技創新等領域規劃不同的是,國際交往城市規劃涉及到外交外事等中央層面的職能權限。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需要中央政府的統籌指導,需要首都北京與中央有關部門在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方面的深度對接。從自身建設方面來看,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需要立足優勢、深化改革、勇于拓展,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冬奧會等中心任務,優化9大類國際交往功能的空間布局,協同建設以北京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此外,針對北京市16個轄區國際交往特色和資源潛力,重點對懷柔、大興、豐臺、延慶等國際交往潛力區進行科學評估,明確各轄區國際交往功能定位。根據紐約、倫敦和東京等國際大城市國際交往的經驗,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還需要打造國際交往的核心區,實現地理集中、資源集聚、功能突出,形成輻射效應。隨著大興國際機場9月30日運營,北京將實現“一市兩場”,據此可在朝陽、順義設立外國人出入境服務大廳基礎上,增加大興等新試點區。
(二)完善全市外事工作領導機制,成立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協調辦公室,設立國際交往發展基金。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既涉及外事交往等層面內容,同時也涉及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因此,需要多個部門“合力”推動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根據新一輪北京市機構改革精神,對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整合,形成國際交往中心“大部制”,著力構建推動國際交往中心的強大機制力量。加強北京市涉外部門機制改革,提升涉外宣傳、外事接待等服務能力。積極搭建立體化國際交往平臺,既有官方的國際交往,同時也要提升非官方國際交往的層次,對一些諸如“中日小大使”等傳統優秀強項,挖掘其傳統內涵,結合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打造創新方式。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需要巨量財力支撐,建議學習日本東京和新加坡,設立城市對外交往發展引導基金,推動國際交往持續深入發展。
(三)加大與天津河北兩地外事合作力度,優化城市環境品質和基礎設施。從市域發展到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是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和倫敦都市圈發展基本經驗。從“京津唐”到“京津冀”,從“大北京”到“首都圈”,是城市空間發展從“點-軸”到“網絡”的布局體現。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城市群是京津冀實現區域合作、優勢互補、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北京市作為京津冀核心城市,要加強與津冀兩地在外賓接待、僑務、友城建設等方面合作,實現三地外事資源優勢互補。積極推進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建設,在推進雁棲湖國際會都、冬奧會場館等重大設施建設同時,研究其后續的國際交往增生功能。優化城市環境,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重點研究國際交往建設空間布局需要,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聯系,為國際交往規劃預留和儲備好用地空間。
(四)創新地方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模式,建立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協同發展機制。“一帶一路”倡議既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思考,也是各省、市、自治區對外拓展發展空間的新機遇。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北京市立足國家賦予的首都城市戰略新定位,積極參與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高效完成2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服務保障工作,城市形象和國際知名度獲得提升。“一帶一路”倡議與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協同發展對北京借力“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首都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借力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增強輻射帶動具有重要作用。要重點從舉辦國際會議、吸聚國際組織入駐、沿線友好城市交流、教育文化合作、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方面推進戰略協同。在“16+1”合作機制基礎上,舉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首都市長論壇。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際性金融機構入駐,打造國際金融治理中心。建設“一帶一路”商事糾紛解決中心,豐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文化法律內涵。
(五)出臺有效措施吸引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總部、國際會議等國際高端要素集聚。國際組織等國際高端元素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的重要標志。新加坡、曼谷、波恩等一些城市積極推進相關措施,吸引領事館、國際組織分部等吸聚。為此,北京市也應加強相關政策研究,出臺鼓勵性優惠政策,根據自身城市發展特色,搭建諸如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等國際性社會組織。作為首都型城市,北京應積極參與全球城市治理活動,參與城地組織、城市氣候聯盟等各項活動,提升在城市發展等議題領域的話語權,搭上國際組織發展的“便車”。有針對性地改善國際組織在京運作環境的適應性問題,競辦國際組織總部落戶或國際組織區域總部落地。積極吸收京交會、科博會、文博會等國際活動經驗,根據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新定位,提供優惠措施,吸引國際高端會議在京舉辦的頻次。
(六)利用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的機遇,加強國際技術轉移樞紐建設,以科技產業競爭的國際化帶動國際交往的世界化。科技創新是重塑城市經濟地位和競爭格局的關鍵,也是打造國際交往樞紐建設的助力器。北京積極融入全球城市創新網絡,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平臺,實現創新資源共享。提升國際化研發、國際化科研服務功能,吸引跨國企業研發機構入駐,打造國際智庫創客集聚地。把北京科技優勢與國外城市合作相結合,鞏固提升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創造互利共贏的產業合作格局。依托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其海外產業園,開展科技合作,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科技孵化、技術并購、參股等業務。圍繞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開展與舊金山、倫敦等國際城市聯合攻關和科研設施共享。優化國際營商環境,挖掘APEC商務旅行卡的應用范圍和領域,簡化外國人來華邀請辦理手續。強化國際技術轉移樞紐建設。
(七)加大力度建設城市軟環境,增強城市國際人文魅力。縱觀國際大都市,城市軟實力是一個城市國際化水平的標尺。與國際交往中心密切相關的旅游業是當前城市軟實力建設的一個重點領域。進一步發揮旅游行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深化文化旅游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北京國際體驗之都、文化創意之都,支持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國際高端文化旅游服務業,吸引國際一流文化產業項目。利用傳統節日舉辦集文化性、體驗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國際節慶活動。城市街道等語言標識是提升北京國際化建設的重要一項內容。提升外語標識規范化程度和外語服務能力,依托“北京市民講外語”等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城市國際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人文品質。
(八)完善國際人員的社會保障機制,提高涉外管理服務水平。完善國際社區物業管理服務機制,在朝陽麥子店國際化社區多年實踐的經驗基礎上,對望京、中關村、科學城、首鋼等國際化社區進行規范性建設,出臺相關統一標準。重點解決好外籍人士、海歸人才和國際交流人員的往來、就業、就醫、就學等現實問題。要積極完善涉外管理負面清單,提高涉外中介組織的國際化服務能力。要積極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制定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人才到北京工作。簡化相關單位商業演出、長期就業、短期工作類外國人來華邀請辦理手續。建立涉外管理負面清單制度,提高涉外中介組織的國際化服務能力。